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我国私营企业非劳动收入问题探析——以马克思剩余价值形成理论为基础

发布时间:2018-04-17 20:10

  本文选题:剩余价值形成 + 非劳动收入 ; 参考:《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10期


【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形成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理论为我们研究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除了一部分劳动收入还有一部分非劳动收入。这部分非劳动收入是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在我国现阶段这部分非劳动收入的存在是有客观上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远大目标并不矛盾。但在一些私营业主的收入中还存在一部分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对这部分收入必须加强管理,对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法律制裁。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surplus valu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study the non-labor income of private enterprise owner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In the income of private business owners, in addition to a part of labor income, there is a part of non-labor income.This part of non-labor income is the transformation form of surplus value created by the surplus labor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worker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It is a part of income obtained by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wner by virtue of the ownership of capital.At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the existence of this part of non-labor income is objectively inevitable and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lofty goal of socialism.But in some private owners' income there is still a part of illegal non-labor income, this part of the income must be strengthened management, serious cases to impose legal sanctions.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马克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238)
【分类号】:F276.5;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晓梅;宋春艳;;构建吉林省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年04期

2 周晓梅;;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3 周晓梅;;我国私营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8年06期

4 王彦军;;劳动力技能形成及收益模式分析[J];人口学刊;2008年06期

5 赵洪山;;完善政府在构建劳资关系和谐企业中的主导作用——以浙江省为例[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姜作培;陈峰燕;;论构建和谐的私营企业劳资关系[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兴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和非劳动收入[J];群言;2003年02期

2 赵治国;;学会用脑子赚钱[J];农村.农业.农民;2003年01期

3 本刊编辑部;不劳而获[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02期

4 卫兴华;关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问题[J];前进;2003年03期

5 蒋晓征;;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经济学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S1期

6 ;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有利于增进效率和公平[J];求知;2003年01期

7 肖芳和;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非劳动收入[J];探索;1987年06期

8 朱智文,张存刚;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卢文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彭中文;;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社教;;“剥削”、“非劳动收入”及“正义”概念辨析[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彭中文;;基于公务员非劳动收入的行政绩效及其经济学分析[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晓梅;张洪梅;;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问题探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冷霜;;解读十六大报告中的两个观念更新[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5 肖灼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A];经济改革与理论思考(1978-1988)[C];1988年

6 陈其人;;论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机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蔡继明;;从体制改革到制度创新的启示与思考[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9 蔡继明;;从体制改革到制度创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奇涛;;所有制改革的方法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江;非劳动收入≠非法收入[N];吉林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燕玉海;非劳动收入:燃烧民众投资创业激情[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3 高春颀;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4 陆军;按捺不住的财富效应[N];中国经营报;2007年

5 刘国旺;劳动神圣[N];中国财经报;2005年

6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柳中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N];大连日报;2008年

7 卫兴华;经济理论是非三探[N];中国改革报;2003年

8 洪银兴;科学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N];新华日报;2005年

9 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黄世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卫兴华;怎样把握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晓枫;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冯虹;经济加速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3 周闯;中国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其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及影响因素[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熊来平;我国现阶段剥削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3 邓娜;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4 马晓燕;布哈林“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皓;公平分配理论与我国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6 康鹏君;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与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崔德英;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邹会权;论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建设[D];南昌大学;2006年

9 祝娜;山西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方琦;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5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65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