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本文选题:劳动收入占比 + 初次收入分配 ; 参考:《经济评论》2012年03期
【摘要】:生产力概念的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考察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在税收收入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意味着资本收入占比的上升。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缩小了消费市场规模而抑制技术进步(消费效应),资本收入占比的提高使得企业技术投资面临更少的融资约束而促进技术进步(融资效应),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可能呈现出无关、线性或者倒U型关系,其具体关系要视消费效应和融资效应的相对强弱而定。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意味着当前需要同时保护劳动和资本的权利。
[Abstract]: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t is a feasible entry poi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le the share of tax revenue remains the same, a decline in the share of labour income means an increase in capital income. The decline of labor income ratio reduces the scale of consumer market and inhibit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sumption effect, capital income proportion increas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vestment faces fewer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promotes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initial income distribution may be irrelevant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relation of linear or inverted U type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consumption effect and financing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 shows a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and there exists a pattern of initial income distribution that is most conducive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t means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both labor and capital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08AJL00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医疗公共品供给均等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关系研究”(11CJL030)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居民收入、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11XNH061)的资助
【分类号】:F0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健生;;美国消费不足危机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2 齐昊;;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非典型”事实:马克思主义的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10期
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4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5 林岗,张宇;生产力概念的深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3年09期
6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7 关士续;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一些论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瑛;刘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概念缘起与设计探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胡为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社会政治革命和国家学说的主要贡献——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为中心的考察[J];理论学刊;2012年03期
3 赵铁锁;朱孝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探析[J];理论学刊;2012年03期
4 陈应琴;;中国古代有无哲学之认识论辨析[J];理论学刊;2012年03期
5 平章起;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论析[J];理论学刊;2012年03期
6 李爱华;;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J];理论学刊;2012年04期
7 张晓明;张明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基于“过程”性的内在审视[J];理论学刊;2012年04期
8 蔡建国;蒋维兵;;回顾·反思·展望——党群关系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12年04期
9 赵振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型经济结构失衡及其治理[J];理论学刊;2012年04期
10 卢冀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刍议——商榷、就教于黄楠森教授[J];理论学刊;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乐林;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中国化[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詹耘;村民流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于俊杰;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整体辩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陶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实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宏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2 黎贵才;卢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演进的就业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12期
3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4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5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6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7 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2年07期
8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9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1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国华;许成安;;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782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8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