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产业碳减排LEAP模型情景研究
本文选题:钢铁产业 + LEAP模型 ; 参考:《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12期
【摘要】:文章借助长期能源规划软件LEAP软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四种基本情景下我国钢铁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模拟结果表明,第一,在影响碳排放的诸因素中,粗钢产量的增加是导致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效率的提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重要因素;第二,中长期来看,我国钢铁产业仍然有相当的碳减排潜力,且实现钢铁产业减排的主要途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钢铁产业未来节能减排的方向,同时可以为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制定钢铁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Abstract]:With the aid of long-term energy planning software LEAP,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under four basic scenarios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increase of crude steel production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CO2 emiss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reduction of CO2 emission intensity. Seco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still has considerable carbon abatement potential, and the main way to realiz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rec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the fu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a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relevant policy departments of our country to formulate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the steel industry.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减量化与低碳双重约束下我国高能耗制造企业技术效率评价与提升研究”(7127216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循环经济与低碳约束下我国高能耗制造业效率优化研究”(NCET-12-077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碳减排的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1282D07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下我国制造企业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其在钢铁产业中的应用”(FRF-TP-09-022A)
【分类号】:F426.31;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匡迪;;低碳经济与钢铁工业[J];钢铁;2010年03期
2 张春霞;上官方钦;胡长庆;齐渊洪;殷瑞钰;;钢铁流程结构及对CO_2排放的影响[J];钢铁;2010年05期
3 李世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目标和工作思路[J];中国钢铁业;2007年03期
4 曾少军;;中国钢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路径——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1期
5 史红亮;陈凯;闫波;;我国钢铁行业能源-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6 魏建新;;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八种途径[J];经济管理;2008年17期
7 董会忠;薛惠锋;宋红丽;张强;;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9年03期
8 王克;王灿;吕学都;陈吉宁;;基于LEAP的中国钢铁行业CO_2减排潜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9 韦保仁,八木田浩史;中国钢铁生产量及其能源需求和CO_2排放量情景分析[J];冶金能源;2005年06期
10 陈勇;童作锋;蒲勇健;;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琴;李进;安洪光;魏庆朝;田秀君;陈蕊;;火力发电企业CO_2排放量和减排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韦保仁;八木田浩史;杨芸;;中国纸产品及其能源需求和CO_2排放的情景分析(Ⅰ)[J];中华纸业;2008年01期
3 张伟;吴文元;;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4 吕阳;杨云超;;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年10期
5 郭同来;柳政根;储满生;;高炉喷吹焦炉煤气风口回旋区的数学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6 郭义强;郑景云;葛全胜;;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7 张芸;张敬;张树深;刘素玲;游春;;基于层次灰关联的钢铁行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陈冠军;滑铁钢;刘秀珍;;首钢节能技术进步[J];钢铁;2011年02期
9 张春霞;殷瑞钰;秦松;王海风;上官方钦;;循环经济社会中的中国钢厂[J];钢铁;2011年07期
10 安静;薛向欣;;高炉-转炉钢铁生产流程环境影响研究[J];钢铁;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渊洪;高建军;周渝生;严定鎏;;氧气高炉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上官方钦;张春霞;郦秀萍;黄导;陈丽云;;钢铁企业CO_2排放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探讨[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3 魏建新;;武钢节能减排的实践与思路探讨[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杨乐;;钢铁自动化技术应对低碳经济策略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魏建新;;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探讨[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冠军;张忠结;陈军;向英;徐珊玲;;首钢轧钢加热炉节能[A];2010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7 陈冠军;张建良;马金芳;贾军民;陈杉杉;王尉平;;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进展[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忠;陈开;;钢铁能源管理系统与流程网络系统节能技术展望[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樊波;上官方钦;周继程;干磊;张春霞;;降低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探讨[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士琦;吴龙;纪志军;陈海勇;;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况及对策[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梁传志;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闫海清;氯碱化工产业共生网络规划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张礼军;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核算的甘肃省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付野;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9 胡凯林;钢铁企业散装原料场运行调度与优化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平;浙江省印染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闫秀洁;国际铁矿石价格对中国钢铁业影响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朋;基于低碳经济的A钢铁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永科;面向节能优化的钢坯加热特征参数化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郭岩;铁矿石资源约束下河北省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陆瑶;基于LEAP模型的物流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祚江;东北地区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国方媛;北京能源需求及环境综合模型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超;钢铁企业煤气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赵思香;酒店业推行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姜文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2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3 杨中东;;对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替代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4 张文红,陈森发;混合指标层次模糊决策法及其在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洪继华,宋依兰;层次分析法在水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1期
6 陈昌军;王紫雯;;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S1期
7 李世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目标和工作思路[J];中国钢铁业;2007年03期
8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9 崔明元;翟玉杰;;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技术发展现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5期
10 杨建新,刘炳江;中国钢材生命周期清单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春霞;胡长庆;上官方钦;刘颖昊;殷瑞钰;张寿荣;;钢铁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措施[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拥军;杜立辉;高学东;;中国钢铁产业为何出现逆集中化现象[J];经济纵横;2006年09期
2 廖玫;王艳;;中国钢铁产业利用外资提高能效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7年16期
3 杨丹;邓欣欣;;我国钢铁产业并购重组中企业文化重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6期
4 高霞;;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机制分析[J];河南冶金;2011年03期
5 秦凤华;钢铁产业应防止总量盲目扩张——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J];中国投资;2005年07期
6 王双,王丽明;中、美钢铁产业集群比较[J];经济纵横;2005年08期
7 张巍柏;行政主导下的鞍本合并[J];中国投资;2005年10期
8 唐军;张慈;熊艳;;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贾强法;;基于钻石理论的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
10 刘孔男;;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重组:国际、国内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跃涛;李红彦;徐铁兵;武兰顺;孙玉艳;;河北省钢铁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提升信息分析水平,支撑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A];2010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黎明;;引入策划的山地特色钢铁产业园区规划——以本溪钢铁产业园城市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枫;魏文耀;张庆芝;;基于能耗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下我国钢铁产业碳减排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谷民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A];有色金属工业低碳发展——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低碳经济及冶炼废气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绍伟;陈鹏;王永;;浅谈钢铁产业二VA英的污染与减排[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7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摘录)[A];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高层论坛材料汇编[C];2006年
8 蔡漳平;;序言[A];2009年山东省炼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文济;;加速我国商品化钢筋加工配送势在必行[A];2011中国钢材加工配送技术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10 ;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泽平 李永清 刘竹林 杨礼平;探索炼铁系统碳减排有效途径[N];中国冶金报;2011年
2 通讯员何峰 肖鹏;尽快做大做强伊犁钢铁产业[N];伊犁日报(汉);2009年
3 朱菲娜;振兴钢铁业:供需平衡是关键[N];中国信息报;2009年
4 徐虞利;钢铁产业将设投资专项资金[N];商务时报;2009年
5 王立新 本报记者 王京川 石元清;钢铁巨轮 破浪前行[N];乐山日报;2010年
6 ;欧盟钢铁业获得部分免费碳排放许可[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7 达进;我国粗钢全年产量料超6亿吨 突破7亿吨在即[N];建筑时报;2009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陈韩辉 张启;广东钢铁业迈关键一步[N];南方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文珊 实习记者 回洁钰;宝钢落“实”振兴规划第一单[N];现代物流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协商;利益疏导将成钢铁业整合关键[N];现代物流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红光;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何记东;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偏差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杜春丽;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楚序平;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夏绍模;中国钢铁产业的效率与生产率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王腊芳;钢铁产业发展与优化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黄容均;东北亚“钢铁三强”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建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赵黎黎;中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肖文伟;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怀龙;我国钢铁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龚正刚;钢铁产业及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3 卫少波;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山西钢铁产业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王六芳;我国钢铁产业转型模式与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陈小红;我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丰;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7 尹宝军;唐山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邵冬冬;政府规制下的中国不锈钢产业[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田静;基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贸易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杨正林;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3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8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