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物的依赖关系与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批判——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05:25

  本文选题:物的依赖关系 + 市民社会 ; 参考:《教学与研究》2013年09期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中文第一版标题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价值的货币形式因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的内容引起了诸多的探讨。本文通过重新研究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这部分内容,认为马克思在这一部分的直接对话对象是黑格尔,并从经济学—哲学批判的视角,揭示出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分野,即黑格尔想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修正式改造,而马克思则想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基础,重建一个新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正是对传统市民社会的批判性替代。
[Abstract]:In the outline of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first edition is entitle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rgeois society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efore capitalism and from the future communist society", "material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under bourgeois social conditions", "value" The form of currency develop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xchan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ity of production in bourgeois society and the sociality of production under communist system has aroused much discussion. By studying this part of the new edition of the critique outline of political economy, this paper holds that Marx's direct dialogue in this part is Hegel,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que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t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distinction between Marx and Hegel's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that is, Hegel wants to realize the formal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ist civil society, while Marx wants to rebuild a new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societ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of the Commonwealth of Free people is a critical substitute for the traditional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项目号:12&ZD0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研究”(项目号:10BZX001)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探索”(项目号:12ZXB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F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J];哲学研究;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凌昌;金慧芳;;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J];知识经济;2007年09期

2 黄小英;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法治意义[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建;;论市民社会理论变迁中的两次颠覆及意义[J];理论界;2007年02期

4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5 张小林;;马克思与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6 林夏波;;马克思对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批判[J];求实;2009年S1期

7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辨正及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2期

8 于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法治意蕴[J];理论月刊;2010年03期

9 贾义文;;浅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廖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田改伟;《宣言》核心思想研究的主要观点[N];北京日报;2008年

2 程恩富;不应误用“重建个人所有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太原铁路局党校 温连军;也要学习马克思的大气[N];山西日报;2011年

5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贾真;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维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思想的内在关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文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2 宿亮;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年

3 杨雯;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财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黄亚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高久懿;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当代社会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穆松翠;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董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0年

9 周航青;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我国市民社会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10 富鑫;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市场经济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9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99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7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