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10:32

  本文选题:贸易隐含碳 + 排放责任 ; 参考:《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引起了消费和全球生产系统的分离。经过贸易调整后的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可为减排责任的分担提供一个新途径,而且可为利用贸易政策实现减排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Implicit carb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finition of global carbo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formulation of climate policy. Because the differenc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easurement of foreign trade implied carbon needs to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trading partners.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implied carb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e its responsibilitie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missions. China's net foreign trade implied carbon exports accounted for 11.77 and 19.933 percent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China's production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d from 2.92 billion tons in 1995 to 7.08 billion tons in 2009, while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 1995 and 2009 were only 2.47 billion tons and 6.18 billion tons,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the terms of trade for carbon emissions are used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 has caused the separ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system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based on consumption after trade adjustment can not only provide a new way to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emission reduction, but also provide a new way to realize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trade policies.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71103066) 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1YJC790226) 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2012BGL00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3YS05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2T5007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0268) 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220120114)的资助
【分类号】:F752;X19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中欧贸易隐含碳及政策启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2 闫云凤;赵忠秀;;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研究——基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1期

3 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4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6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7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8 潘家华;陈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2 李怀政;林杰;;碳排放、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3 易培强;;低碳发展与消费模式转变[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4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5 张纪录;;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6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7 胡剑锋;马诗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8 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J];财会通讯;2010年25期

9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10 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On the major proposals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ome related issue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史贤华;徐明辉;;中国中部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康晓;;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兼论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可能贡献[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9 门明;张秋莉;;碳交易生产模型述评及应用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郑志国;;低碳经济:一个非科学概念[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白婷;基于资本市场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与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奥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法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珊珊;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估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陈曦;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云凤;杨来科;;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J];当代财经;2010年01期

2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3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4 黄敏;刘剑锋;;外贸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I-O SDA模型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4期

5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6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7 牛树海;虚拟水分析理论和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9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10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1800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00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