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产业经济学机理研究——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5 23:41

  本文选题:三次产业协同带动 + 需求和供给 ; 参考:《生态经济》2011年02期


【摘要】: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推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调整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调整要素结构。文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作用力分析市场的产量及产品的社会价值,对政府鼓励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社会产量与价值最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技术研发投资的最优化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并使得各类稀缺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资源要素的替代性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和地区根据自己的资源要素特点发展经济,加大创新投入,重视新能源发展,通过新能源引领的产业革命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走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Abstract]:Demand-driven and supply-driven are the two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dem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l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 outpu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products from the two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analyzes the government encouraging innovation and increasing R & D investment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social output and valu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investment i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reatly improves the technology content of products,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and makes all kinds of scarce resources more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resource elements is further enhanc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 factors,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develop economy, increase innovation inpu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gradually realize low-carbon econom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ed by new energy, and tak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endogenous growth.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西华大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城乡统筹下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探讨”(西华科字[2009]20号ZW0911513)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创新锐变推进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四川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视角”(08SA018) 四川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建设项目资助(XZD0817-09-1) 四川大学博士后基金项目
【分类号】: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东佳;罗默的经济新增长理论[J];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08期

2 丁建微;;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4期

3 龚刚;陈琳;;供给推动——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财政政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4 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J];管理评论;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燕萍;开放经济下的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珂;周幼曼;;内需不足的成因与“十二五”期间对策——基于二次分配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张继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郭毳;;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0年10期

4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5 丁振辉;单佳宁;;跨国公司与国际低碳投资:路径和选择[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闫世刚;;低碳时代中欧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年03期

7 孙健;柳文杰;;网络化治理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2期

8 张凯;龚庆;;供给管理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实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陈琳;;清洁能源投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实践[J];理论观察;2011年03期

10 李瑞;;低碳经济助推内蒙古新能源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德强;郑军卫;贾俊松;徐兆辉;张涛;赵凡;;低碳经济视角下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综合利用[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伙林;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钟春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益博弈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尹义坤;中国粮食产业政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殷慧燕;金融发展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1年

3 曹宇;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对内需影响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4 白利强;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甘小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D];湘潭大学;2008年

6 李洪亚;1978-2007年中国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石文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0年

8 马丽;中国经济发展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的条件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青;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选择[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何明;基于环境保护投资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基于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肖灵机,徐文华,熊桂生;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及制度安排[J];当代财经;2005年06期

4 陈躬林,苏方国,马健;有效需求不足:来自体制方面的解释[J];东南学术;1999年03期

5 张皓;;扩大内需应着力促消费[J];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6 李鹤;严于龙;;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7 范慧敏;;关于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J];市场论坛;2006年02期

8 崔大沪;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增长模式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9 陈琳;;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测算[J];经济经纬;2008年03期

10 康静萍;社会总需求不足的财富分配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一红;邹娜;;低碳经济下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11期

2 邱兆林;李彬;;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7期

3 施恬;;从低碳经济的特点看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1年03期

4 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杜洪林;;促进经济增长低碳化的碳税政策改革[J];山西财税;2010年10期

6 张书军;向往;;基于低碳经济的四川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J];天府新论;2010年05期

7 杜洪林;;促进经济增长低碳化的碳税政策改革[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李军军;;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表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9 李启平;;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J];改革;2010年01期

10 刘佳;龚唯平;;低碳经济内涵及发展途径:一个研究述评[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建忠;文冰;;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分析——以云南省为例[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2 田义文;李芋蓁;张明波;刘亚男;;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晔;陈莽;楼均;;贵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4 铁铮;;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5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6 陆亮霞;文冰;;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低效林分改造研究进展[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7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冉永平;经济增长用电下降是正常现象 油价上涨非全由消费需求拉动[N];人民日报;2009年

2 魏国武;新乡县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增长[N];新乡日报;2009年

3 记者 汪莹邋通讯员 何稼生;去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24亿元[N];嘉兴日报;2008年

4 赵鸣骥;创新激发经济增长[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胡梅娟 嵇哲;区域合作为经济增长添活力[N];中国改革报;2003年

6 赵越秀;和失业型经济增长说再见[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本报编辑部编译;生物技术:经济增长的动力[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8 张晓静,,张开飞;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N];中国税务报;2005年

9 蔡f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1年

10 陈 颐;教育是经济增长关键因素[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8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毅;北京市绿色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3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03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1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