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与分异演化格局

发布时间:2018-04-28 14:35

  本文选题:劳动生产率 + 演化格局 ; 参考:《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摘要】:针对县域尺度生产率空间演化和影响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的缺乏,综合ESDA和GWR模型研究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和分异演化格局,结论如下:①ESDA探测分析表明,所有变量局部空间上存在高低集聚的南北分异格局,全局空间上具有自相关效应且除政府干预与劳动生产率为负相关外,其他变量均为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变化趋势仍有差异;②劳动生产率不同类型区与变量可能的要素关系结构不同导致空间位置上的对应程度不同,基于GWR揭示了不同分布位置样本参数估计值存在方向性和数值大小差异,且随年份演进波动趋势与ESDA探测结果相同,由此验证了要素关系中潜在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异质性;③各变量回归估计参数的演变特征揭示出,除信息化水平外,经济密度、政府干预、人均国内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劳动生产率边际效应的影响均有往北部转移的态势,隐含着在空间关联效应下,欠发达的苏北和沿海等地劳动生产率或有追赶较发达苏南地区的趋势。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ack of spatial evolution of productivity at county scale and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pattern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Jiangsu province is studied by using ESDA and GWR model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local space of all variables, there exists a pattern of high and low concentration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e global space has autocorrelation effect and the other variables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except for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labor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 variation trend of correlation degree is still different. Different types of labor productivity hav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structures with variables, which lead to different corresponding degree of spatial position. Based on GWR,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estimated values of sample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ositions are different in direction and value, and the trend of evolution and fluctuation with year is the same as that of ESDA detection, which verifies the potential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factor relationship. 3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meters of 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various variables reveal that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densit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er capita domestic investment and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n the marginal effect of labor productivity has shifted to the north except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It is implied that, under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effect,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such as northern Jiangsu and coastal areas may catch up with the more developed areas of southern Jiangsu.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4)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KJD170003)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398)
【分类号】:F014.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2 张金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兼论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4期

3 高帆;石磊;;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1978~2006年[J];管理世界;2009年01期

4 陈良文;杨开忠;;生产率、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孙铁山;;中国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J];地理学报;2012年08期

6 吴玉鸣;李建霞;;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7 高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4期

8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9 袁富华;;劳动生产率:关联与差异——基于GWR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10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3 葛和平;曹家和;;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R&D)投资的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4 刘荣利;;河南省经济增长周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5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6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7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陈洁;吕廷杰;;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看我国电信改革成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李尽法;吴育华;潘海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钢铁企业效率测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7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杨康;;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志太;;十、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支农[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10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7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李成武;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及空间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牟娟;基于GWR模型的经济空间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丹;基于地理加权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空间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小芬;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其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相郁;;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2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工业增长效率对比及其政策内涵[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3 李清彬;武鹏;赵晶晶;;新时期私营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分解——基于2001—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3期

4 袁晓玲;张宝山;张小妮;;基于超效率DEA的城市效率演变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5 陈来,杨文举;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态趋同: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6 童馨乐;杨向阳;陈媛;;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7 田成诗,盖美;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统计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高春亮;;1998-2003城市生产效率:基于包络技术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9 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10 赵令勋,曹勇;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作用——以1973~1988年我国九省市国营工业为例[J];地理科学;199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敬琏;[N];文汇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恒;;做好编制1957年劳动力平衡调配计划的工作[J];中国劳动;1956年11期

2 ;作好1958年的劳动工作迎接新的生产建,

本文编号:1815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15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2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