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世界市场形成、劳动力集聚与国际贫富差距扩大——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比较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30 19:44

  本文选题:新经济地理学 + 国际价值理论 ; 参考:《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7期


【摘要】:在解释世界市场的形成、劳动力集聚以及国际贫富差距等现象时,新经济地理学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结论。由于阶级立场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分析结论存在一定差异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是国际分工的产物,也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劳动力集聚的实现是国际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家利益分配动态协调的过程,是工人依附于资本家的程度得以强化的过程;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严重的国际剥削是造成国际贫富差距呈现出拉大趋势的重要原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在分析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当今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Abstract]:In 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of world market, the concentration of labor for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draws some innovative conclusion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Marx'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value due to class position and analytical method. Marx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market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ature of capital pursuing profit, the realization of labor force agglom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labor force and the dynamic coordin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between laborers and capitalists.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serious international exploitation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widening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Marx'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value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analyzing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JL004)
【分类号】:F061.5;F014.4;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莉;;新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研究述评——以区域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邱竞;薛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年04期

3 李玉成;杨开忠;;集聚与增长整合研究评述[J];经济问题;2008年05期

4 谭蓉娟;;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述评[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年S4期

5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新视角 新解读——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专栏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6 吴军;;空间经济学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7期

7 赵明霏;杨莹;;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J];产权导刊;2010年02期

8 胡健;焦兵;;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兴起与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04期

9 陈健生;李文宇;;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邻近省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份生产数据的验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9期

10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琛;;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2 张二震;马野青;;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3 陈永志;李细满;;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与当代国际价值的变化[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4 庄宗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5 吴玉梅;华兴夏;杨春瑰;;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中美贸易不平等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厚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的四大依据[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7 颜鹏飞;;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8 魏也华;;论产业区的重组:兼评温州模式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厚俊;袁志田;;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的新困境[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刁爱群;经济全球化理论各流派综述[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3 张淑秋;重新认识重商主义[N];吉林日报;2007年

4 卫兴华;两大理论体系孰优孰劣?[N];光明日报;2010年

5 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6 东北财经大学 王春娟;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N];辽宁日报;2007年

7 马艳兰;世界生产力大会奥康获双奖[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8 傅勇邋经济学博士;跟随克鲁格曼重温萧条经济学[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李锐 张秀娥 孙明远;新区域主义理论[N];国际商报;2010年

10 徐瑾;保罗·克鲁格曼:理解的愉悦[N];中国经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瑞姣;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叶环;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7年

2 孙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力力;对外开放、区域一体化和地区福利[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祺;区域经济集聚的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陶勇;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凌云;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1年

7 陈佳;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及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丽莎;《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5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25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9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