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981~2008

发布时间:2018-05-04 05:24

  本文选题:工业化 + 经济增长 ; 参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摘要】:使用非均衡增长理论模型,模拟了工业化以及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利用协整回归、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就工业化及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工业化与经济增长都是相互促进的;长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工业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基本上没有影响,而短期则正好相反;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中是不同的,在长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通过提高工业化效率、促进工业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在短期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基本上没有影响。
[Abstract]:Using the unbalanced growth theory model, the 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internal (light, heavy industry) structure changes are simulated.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al changes on economic growth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integration regression (SV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both in the long run and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at in the long run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hav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industrialization. However, industrializa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but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the short run;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on economic growth is different in the long run and in the long ru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indirectly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in the short term,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has no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基金】:上海金融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模式和主要推动因素研究”(SHFUKT10-01)
【分类号】:F0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必须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J];财经界;2007年09期

2 ;林毅夫:目前的重工业热不符合中国国情[J];当代经济;2005年02期

3 陶应发;郑涛;;我国工业重工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杨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J];管理世界;2001年06期

5 刘世锦;;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6 王岳平;;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及几点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7 刘成刚;中国经济目前已具备进入重工业化的发展条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39期

8 李艳梅;张雷;;中国城市化发展与重工业扩张的协整分析[J];经济地理;2008年02期

9 赵国鸿;“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导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10 李旭晟;刘刚;;我国重工业化演进趋势分析——运用迂回生产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瑞娟;;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2 高志挺;;中国重化工业化转型的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24期

3 谢洪伟;许月云;许松涛;张红艳;;区域体育产业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侯经川;;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变革绩效评价研究:1978-2005[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涂正革;肖耿;;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 on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n directional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model[J];China Economist;2010年02期

6 郭海峰;;节能减排指标框架体系构建的一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7 温逊尧;;制造业资本深化的就业效应——以广东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8 刘浩宇;;基于OSL估计的中国技术进步就业效应实证研究[J];财经界;2010年03期

9 周建;顾柳柳;;能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增长模式转变——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理论模型的上海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5期

10 陈刚;罗福凯;;技术资本与产业发展:基于要素资本的探讨[J];财会通讯;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庞瑞芝;李鹏;;中国各地区工业创新效率:模式、制约与对策——基于创新生产过程效率的新视角[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秦海菁;;构建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5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唐咏诗;;重庆北碚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许洪贵;基于科学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徐永利;“金砖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晨佳;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贾钰哲;企业家创新与市场势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调研报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任颖;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民工荒应对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郑旭亮;揭阳市重化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延艺;我国农业环境退化: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宣黎芳;出口加工区企业生产网络关系及管理方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建华;推进辽宁省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7 程钰;山东省“三维目标”评判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松;重庆市城市扩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祁宁宁;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迁兰企业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贺黎黎;1840年以来陕西工业化演进路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军;关于发展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争论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5年01期

2 简新华,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3 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1期

4 任保平;王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政策的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重工业重新大发展[J];中国机电工业;2003年23期

6 金履忠;大力发展微型车:我国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7 赵国鸿;“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导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8 高德步,吕致文;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就业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2期

9 阿林·杨格,贾根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10 周其仁;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征,刘增铁;试论青海矿产资源开发与新型工业化进程[J];青海国土经略;2005年02期

2 樊纲;;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理论导报;2008年02期

3 余娟;吴玉鸣;;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以河南省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汪茂泰;钱龙;;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潘艳平;蔡玉文;刘达;;江西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31期

6 刘涛;胡玫;;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年03期

7 闫淑敏,秦江萍;人力资本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8 俞立平;;基于Panel Data的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年12期

9 郑杰;丰明;;科技进步对丹东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田成诗;;地区劳动力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利;;毕节试验区工业化进程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2 周宏伟;;略论垦区农区工业化[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娟;沈建荣;施庆华;;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特征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郑炎成;夏春萍;;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解决之道[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景玉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制度基础[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6 何祖庆;;当前农村土地征用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7 唐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要有新思路[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8 李荣光;;努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9 杨春燕;陈家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贺州市工业化进程[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10 靳共元;杨振东;;因地制宜 趋利避害 突出特色——简论西部工业化道路[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温宪 马小宁;没有任何国家操纵本国汇率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大[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富斌;高新技术产业要为我省经济增长贡献更多份额[N];陕西日报;2003年

3 张杰;沈利生: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李伟锋 杨惠晴 刘晓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近半[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建平 通讯员 李金山 李利民;衡南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N];衡阳日报;2006年

6 高文化;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须优先加快工业化进程[N];团结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杨娟;引领工业化进程[N];宜春日报;2008年

8 王南桂;湖南加快工业化进程促社会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4年

9 记者 赵志成 通讯员 苏子旭;广灵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突围[N];山西日报;2005年

10 李运涛 张文德;广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小勇;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俞立平;地区信息资源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陈小红;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董云鹏;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李新英;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7 王林辉;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理;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晓红;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杰;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吕彬彬;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8年

5 于东子;卫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剑;银行、股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庞吉芬;青岛市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孙莉莉;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重构[D];郑州大学;2007年

9 陈用芳;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高等职业教育[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纪淑萍;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1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41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