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磷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磷负荷的影响
本文选题:物质流分析 + 磷消费结构 ; 参考:《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摘要】:本研究先建立物质流分析模型,分析1980~2008年期间我国磷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磷负荷的影响,随后探讨若干社会经济因素同我国磷消费污染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人均磷养分输入分别由0.83 kg.a-1和0.75 kg.a-1增加到1.20 kg.a-1和0.99 kg.a-1,而城市生活磷养分循环比例则由62.6%下降到15.6%;畜禽养殖和种植业的磷养分输入持续增加,但前者磷养分循环比例由67.5%下降到40.5%,后者大量磷养分蓄积在农业土壤;人口、城市化水平、种植业发展水平以及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磷消费污染总负荷的相关系数达到0.90以上,说明它们是我国磷消费污染的重要诱因;环境Kuznets曲线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牺牲环境质量以换取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我国磷消费体系正向线性开放的代谢结构演变,磷养分流失持续增加,环境磷负荷大大加重.
[Abstract]:In this study, 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phosphorus load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08, and the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phosphorus consumption pollu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phosphorus inpu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creased from 0.83 kg.a-1 and 0.75 kg.a-1 to 1.20 kg.a-1 and 0.99 kg 路a ~ (-1),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phosphorus cycling in urban life decreased from 62.6% to 15.60.The phosphorus inpu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and planting industry increased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phosphorus cycling in the former decreased from 67.5% to 40.5%, and the latter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soil.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lanting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and the total load of phosphorus consumption pollution in China is above 0.9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the important inducements of phosphorus consumption pollution in China.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shows that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sacrific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exchang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sphorus consumption system in China is changing to a linear and open metabolic structure, the loss of phosphorus nutrient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hosphorus load is greatly increas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
【分类号】:X196;X8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朱蕾,唐赢中;中国城市粪便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2期
2 刘毅;陈吉宁;;滇池流域磷循环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8期
3 何德文,金艳,柴立元,彭兵,闵小波,王云燕;国内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成分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05年04期
4 鲁如坤;土壤磷素水平和水体环境保护[J];磷肥与复肥;2003年01期
5 樊银鹏;胡山鹰;陈定江;李有润;沈静珠;;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磷元素代谢网络的构建[J];现代化工;2007年S2期
6 李维新;中国城市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途径及对策[J];资源科学;2000年03期
7 王方浩;马文奇;窦争霞;马林;刘小利;许俊香;张福锁;;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环境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5期
8 晏维金,尹澄清,孙濮,韩小勇,夏首先;磷氮在水田湿地中的迁移转化及径流流失过程[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宁;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武淑霞;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刘毅;中国磷代谢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政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波,华珞,蔡典雄,冯琰,朱凤云;降雨强度与坡度对径流中七种阳离子流失量的影响[J];土壤;2005年04期
2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王晓伟,刘晓媛,陆朝晖,罗明英;新疆与发达省区农业发展的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4 陈宏珍;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5 李永乐;莫媛;;试析城市化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李启宇;张文秀;;四川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7 包先建,付文林;论安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方青;多元 平等 综合 渐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郑杭生,陆益龙;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王永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考察[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毅;中国磷代谢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政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文亦芾;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推荐施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4 石宝军;电子文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5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袁东海;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熊明彪;长期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小麦系统中钾素利用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江龙;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10 吕唤春;千岛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生态郊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俊香;中国“农田—畜牧—营养—环境”体系磷素循环与平衡[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2 舒涛;浙北稻田土壤磷素流失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俊波;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坡地土壤侵蚀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乔梁;中国农村个体经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高志岭;河北省菜地土壤磷素状况及有效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6 张锡洲;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7 姚利民;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8 吕伟生;加入WTO后,我国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调整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9 王吉明;学生公寓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10 肖群英;北京爱家纺织公司企业发展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慧蓉;郭安;王海龙;;我国磷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J];磷肥与复肥;2007年02期
2 杨俐苹,金继运,白由路,黄绍文;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及其产业化[J];磷肥与复肥;2001年04期
3 侯军岐;我国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质量管理[J];家畜生态;2002年04期
4 杨建新,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5 张秀梅,梁涛,耿元波;河口、海湾沉积磷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6 张英雄,许淑华,李晶;磷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化工环保;2002年02期
7 黄永泰;滇池污染状况及其综合治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年04期
8 刘艳琴,江富华;降低养禽业中磷污染的措施[J];家畜生态;2001年01期
9 齐素华,艾萍,王趁义;滇池的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江苏环境科技;2000年04期
10 王如松;论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示范区[J];科技导报;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绍文;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2 刘毅;中国磷代谢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政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武淑霞;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俊香;中国“农田—畜牧—营养—环境”体系磷素循环与平衡[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2 刘征;我国磷资源产业系统代谢分析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薇;吴开亚;万伦来;;安徽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名升;佟连军;;吉林省经济系统生态效率动态变化与脱钩现象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商华;工业园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周震峰;基于MFA的区域物质代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李俊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卢伟;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物质代谢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阎冬;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水泥企业环境压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乐萍萍;白洋淀流域磷物质流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史占国;生态足迹评价与物质流分析方法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侯华华;区域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阎恩松;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汤大伟;关于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指南及制度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7 黎斯思;湖泊流域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磷代谢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武娟妮;工业园区碳、氮、磷代谢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9 赵宇;石化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及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2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4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