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本文选题:碳足迹 + 碳承载力 ; 参考:《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碳排放与碳固定的平衡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对碳足迹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碳承载力、净碳足迹的概念和测算模型。利用改进的碳足迹方法对山东省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碳足迹从33 033.20万t上升至119 261.76万t,增幅为261.04%,年均增长23.73%,其中化石能源占总碳足迹的91.58%~94.85%,可见,化石燃料消费的增加是导致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承载力从1 696.44万t下降到1 588.01万t,降幅为6.39%,其中森林固碳量占80.97%~88.40%,森林成为最重要的碳承载力组分。净碳足迹由31 336.76万t上升到117 673.75万t,增加275.51%。人均净碳足迹达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1.74~6.14倍,2002年以后一直高于中国人均和全球人均碳足迹,低于美国。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也已达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17.73~66.58倍。万元GDP碳足迹年均降低2.11%,说明山东在碳减排方面的政策措施有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山东已成为国内碳排放大省,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碳减排任务很重。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lance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fix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carbon footprint method is improved, and the concept of carbon bearing capacity and net carbon footprint are put forward. The dynamic of carbon footprint and carbon bearing capa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carbon footpri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d from 330.332 million t to 1.1926176 billion t, an increase of 261.04, 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23.7310, in which fossil energy accounted for 91.58% of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and 94.85%.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ncrease of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ootprint. The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decreased from 1 6.9644 million t to 1 5.8801 million t, a decrease of 6.39 t, in which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ccounted for 80.97% and 88.40%. Forest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The net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d from 31 3.3676 million t to 117 6.7375 million t, an increase of 275.51 t. The per capita net carbon footprint is 1.74 to 6.14 times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rget and has been higher than China's per capita and global per capita carbon footprint since 2002 and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t carbon footprint per unit area has also reached 17.73 or 66.58 times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rget. The average annual carbon footprint of 10,000 yuan GDP is 2.11%, which indicates that Shandong's policies and measures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have achieved some results. Nevertheless, Shandong has become a major carbon emission province in China,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task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s very heav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2KRM4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11E056)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0501-1214)
【分类号】:F0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戴雅婷;那日苏;吴洪新;王海;秦艳;王宁;赵海霞;;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9年09期
3 任丽军,尚金城;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生态合理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4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5 孙秀梅;周敏;綦振法;;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6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卞晓红;张绍良;张韦唯;罗希;;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对生态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1期
8 李媛;齐拓野;谢应忠;;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维梁;董德利;;基于消费模式的山东省碳排放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01期
10 韩艳莉;陈克龙;陈英玉;苏茂新;陈亮;;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葳;张承中;刘艳华;;西安市能源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与规划调控——以泰宁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3 徐姝;曾令强;沈一;;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探析——以植物建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5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6 蒋林;林宁;莫德祥;卓宇;;桂东南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7 黄静;冯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8 苟少梅;代燕;;乌鲁木齐市煤炭消费的CO_2排放时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9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高程达;孙向阳;张林;李志刚;阿拉塔;;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5 温继文;孙雪;赵淑颖;孙焕磊;;基于关联规则与聚类方法的林业碳汇区域划分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黄应喜;蒋国荣;倪文琪;何金海;俞永强;;气候增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能量传播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高俊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10 谢晓倩;张卫华;;气候变暖新认知[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江;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9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谢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霖;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淼;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分析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汪诗平,王艳芬,李永宏,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草原牧草再生性能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8年04期
3 崔骁勇,王艳芬,杜占池;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1999年03期
4 张金霞,曹广民,周党卫,赵新全;放牧强度对高寒灌丛草甸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1年03期
5 牛建明;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分布和生产力影响的预测研究[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6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胡中民,岳燕珍,梁飚;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05年S1期
7 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8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9 冯晓静;;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足迹”[J];中华纸业;2009年18期
10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智才;高琼;邵振艳;刘峻杉;田玉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启东;刘循;朱元珍;孙克亮;;从山东省的人口、教育和经济结构看解决当前城镇就业问题的途径[J];宏观经济研究;1981年31期
2 黄一英;;第三批住宅试点小区在孕育中[J];住宅科技;1991年08期
3 ;简讯[J];中国纤检;1993年09期
4 ;面向国际市场 发展外向经济——为企业腾飞插上双翅[J];山东劳动;1995年04期
5 ;山东省劳动厅关于成立“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的通知[J];山东劳动;1995年07期
6 ;省教委培训下岗职工有哪些优惠政策[J];山东劳动;1998年12期
7 ;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信息[J];山东劳动;1998年04期
8 ;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信息[J];山东劳动;1999年Z1期
9 李琦;李新生;;把握机遇 快速发展——山东城市发展的思考及对策[J];走向世界;2000年04期
10 陈建志;;山东省将在合格农药产品上粘贴防伪标识[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潘月红;;山东省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影响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晓晨;孟庆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宋俊芳;徐红;;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4 王成新;;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能源基础危机探讨——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霄霞;;基于BP神经网络的山东省县级市竞争力评价[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李玉江;刘新芳;;城市空间扩展及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岳媛媛;陈锡贵;;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A];'2007现代物流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毛秀贵;李磊;庄代君;;山东省城市地价水平的现状分析[A];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淑军;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战略生态影响评价[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志学;山东粮援项目中供水协会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周海燕;灰色系统在山东省利用外资区域经济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翟荣新;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及绩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石雪莲;山东省粮食生产波动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
5 蒋春晓;韩资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6 刘源;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双;山东省城市住宅开发潜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德禄;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山东省人力资本积累及其经济贡献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艾红梅;山东省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2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4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