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品、资本与信用及其相互关系——兼论马克思均衡和非均衡理论的当代价值
本文选题:马克思 + 商品 ; 参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3期
【摘要】:商品、资本与信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三大核心要素。它们联系紧密,相互作用。马克思均衡与非均衡理论以商品为纽带,以资本为媒介,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其构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模型,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和社会总供求非均衡的必然性。其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生、发展和激化的规律性认识和精辟分析,对于完善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社会经济总量的均衡都有着重要启示。
[Abstract]:Commodity, capital and credit are the three key elements of Marx's economics. They are closely linked and interact. Marx equilibrium and non equilibrium theory, based on goods as the link, capital as the medium, and based on credit, is designed to reveal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and society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rough the balanced model of the total supply and the total dem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total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gular understanding and the inci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of capitalis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full pla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the prevention of the financial risk,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e balance of the total social economy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项目编号:12AZD03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6;F0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建才;《资本论》起点商品性质探[J];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2 曹新;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1994年06期
3 夏春玉;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03期
4 李世华;正确评价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余树声同志商榷[J];人文杂志;1992年02期
5 徐洋;《资本论》的四个手稿[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08期
6 周宏;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辩证思维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7 张一兵,汪浩斌;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吗?[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陈俊明;唯物辩证法的彻底运用──《资本论》终篇研究之十[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邓水兰;论《资本论》的市场经济理论[J];经济评论;1999年03期
10 刘炯忠;论《资本论》开端的商品的性质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5 张玉琛;;浅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吕国辉;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7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马蓥伯;;第一讲 为什么要认真读点马列原著?[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9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年[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树光;周青鹏;;论马克思的自然科学观[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科技导报》副主编 蔡德诚;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3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华东师大哲学系 潘德荣;谁在制造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伍俊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N];学习时报;2007年
10 高放;马克思不是这个意思[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5 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7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9 顾习龙;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3 孙江;马克思的城市批判理论[D];苏州大学;2004年
4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6 宋强玲;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爱国;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看全球化[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义桂;马克思理论观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9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8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6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