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一个在当今被误读和滥用的概念
本文选题:资本 + 资源 ; 参考:《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摘要】:"资本"的误读与滥用,是当前国内外较为普遍的现象。"资本"的误读与滥用主要表现在,不把"资本"的实质理解为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把任何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个人获得经济利益的资源都视为"资本",都冠以"资本"的称号。"资本"的误读与滥用现象的存在,事实上已经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构成了巨大挑战与冲击。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与资本理论的视野中,资本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支配与统治着其他一切生产关系。在当代社会,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商品形式,资本的形式虽然因为商品形式的新发展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产生了一些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的新形式,但资本的内涵及其本质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Abstract]:The misreading and abusing of "capital"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 misreading and abusing of "capital"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substance of capital is not understood as the accumulated labor, it is the property of exploiting the employ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roduction, but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benefi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act, the phenomenon of Misreading and misuse of "capital" constitutes a huge challenge and impact on Marx's capital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In the view of Marx's view of history and capital theory, capital is a historical existenc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existence in the view of Marx's history and capital theory, An economic category,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capital is the economic power dominated by the bourgeois society; capital as the dominant produc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dominates and dominates all other productive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commodity economy or city The field economy has gained a new development, and some new forms of commodity have appeared. Although some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orm of capital, some new forms have not been existed before, but the connotation and nature of capital have not change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03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剑;重塑发展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盛剑,谈乙;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袁有赋;;“人法自然”经济思想的哲学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朱建营;;试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J];经济师;2007年04期
5 曾璨;陈宏军;;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伟红;杨望远;;游走的边界:社区资源购买力的竞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蔡一鸣;;资源、技术、制度与经济增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金晓燕;;环境保护的经济学思考[J];科技风;2009年19期
9 童玉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视角探析[J];人口学刊;2009年06期
10 张雪花;赵金霞;;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探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瑞华;;马克思的劳动和资本关系理论与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接民;李恩柱;;论精益生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秦耀辰;;论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张薰华;;试论环境科学与环境经济学[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钟守楠;冯尚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双模态调控原理[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周德群;周群艳;陈宝书;潘惠正;;可持续发展:目的物、定义方式及其影响力[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倪俊;马光;;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估与区际比较[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8 葛京凤;郭爱清;;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探讨[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彭金发;孙丽华;;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经济类[C];2003年
10 崔铁宁;;循环经济型社会[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视角[N];中国人口报;2006年
2 余瑞祥;确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观[N];光明日报;2004年
3 赵明芳;循环经济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N];天津日报;2005年
4 潘石屹;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记者 刘丽娜;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圆满闭幕[N];辽宁日报;2006年
6 庞遵升;区域竞争靠什么?[N];人民日报;2006年
7 陈永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价值[N];经理日报;2007年
8 诸大建;罗根的熵定律与经济学[N];上海科技报;2008年
9 ;交换创造财富 赚钱不是剥削[N];宝鸡日报;2008年
10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N];东方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鹿晨昱;基于GIS与SD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D];重庆大学;2004年
4 李春龙;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周晓唯;经济主体及其权利: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6 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枝仲;市场化的增长与波动效应[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宇慧;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胡杨;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制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2年
3 彭涛;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小莲;论绿色循环经济[D];武汉大学;2003年
5 有祥君;公共权力占利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程金蛟;论虚拟经济与经济的虚拟性[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86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8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