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利用转型研究: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
本文选题:湿地 + 利用转型 ; 参考:《农村经济》2013年09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经济学派对资源利用的认识日趋完整。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分析湿地资源变动、湿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和湿地退化,分析了我国湿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实现湿地利用转型的新路径。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innovation of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understanding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te.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framewor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wetland resour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t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and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etland ut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tland utiliz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编号:12BJY056) 中国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环境污染对太湖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编号:SKLURE201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06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2 邝奕轩;;城市湿地的价值评估[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3 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陈飞;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年03期
4 李周;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牛荣;;论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3 张海燕;王红;陈海昆;周大迈;;河北省湿地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4 周立彪;雷茜;闫兴富;;银川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若干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5 郭晶;;环境蠕变问题研究动态——天津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6 喻汇;;人力资本集聚与县域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7 王潇;张政民;姚桂蓉;陈年来;;生态补偿概念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8 李杰;资本动力论的演进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毕华兴;郭超颖;林靓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伦理学基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霍生平;苏学愚;;农村进城务工者身份渐变的内生型路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忠伟;王有年;邢广宏;;中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2 张虹;;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贺思源;;论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以鄱阳湖湿地为例[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张虹;;刍议环境风险下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刘桂环;张惠远;王金南;;环京津贫困带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李金良;;农业机械化、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南阳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8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刘东勋;;内陆传统农区的市场化转型与工业化启动机制[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咏梅;孙步忠;张乐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合作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基于东中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视角[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占魁;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宏波;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黄桂林;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兴元;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佳琛;论政府在流域补偿机制中的角色与功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曾硕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新力;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孟宪文;诸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黄君;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施燕;环境法视野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邝奕轩;杨芳;;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3期
2 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3 陈德明,李祚泳;大气环境质量的物元分析评价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晋明;制度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J];经济师;1997年04期
2 师守祥;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3 王洪;西方创新理论的新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迅;;关于制度变迁方式的模型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徐金发,顾惊雷;蛙跳式制度创新初探[J];科研管理;2004年03期
6 王春福;;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7 王爽;张永庆;;制度变迁路径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01期
8 张哲晔;发展新经济 制度创新是关键[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9 曹尔辰;加强制度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学习新制度经济学的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年02期
10 包先康;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京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对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2 赵蓉;;制度创新与生产力发展[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陶一桃;;意识形态的刚性与制度创新的绩效[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和炳全;刘建旭;;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关系:基于经济周期的递进演变的角度[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华明;;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6 武京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对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7 陈绪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8 肖文海;;新技术革命与下层制度创新对上层制度创新的张力[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华;;产权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初探[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丁秋龙;;总制度经济学图[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王建国;创意三要素:环境、动机、方法[N];人民日报;2006年
2 靳涛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不可分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陈晓春;从“三个和尚挑水吃”说起[N];新华日报;2007年
4 赵晓;“中国之谜”与竞争导致的公共选择效率改进(二之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李 健;建立节约型社会制度建设最重要[N];陕西日报;2005年
6 周兴维;现实在逼问:有效制度供给从何而来[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兰州大学教授 宋圭武;“忙”的经济学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8 沈茫;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N];中国审计报;2007年
9 蒋京议;社会转型: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功能[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徐康宁;资源、制度与经济增长[N];新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2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强;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和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乔均;基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价值理论的品牌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邹蔚;技术有效需求与供给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淼;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黄建康;新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与发展动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汪泽英;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脱文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D];西北大学;2007年
2 张文博;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及其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陈妤丹;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梁吉峰;经济哲学视野下的制度创新[D];湘潭大学;2008年
5 李有贵;制度创新机制论[D];中南大学;2002年
6 陈建伟;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7 唐玉秀;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延伸[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严河;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千;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D];郑州大学;2002年
10 陈莉;和谐社会中的消费合同制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88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8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