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二氧化碳排放 + STIRPAT模型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转型特征明显,行业CO2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走势,但2003年工业再度重型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排放强度明显上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考察了中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CKC)的类型及成因。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业CKC呈"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即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在倒U型走势之后又形成拐点,出现"重组"现象;投资规模与排放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不是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CO2排放是个动态调整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助于降低排放,减排治理政策应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环境规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re obvious, the CO2 emission intensity of the industry is fluctuating and decreasing trend, but the heavy industry again in 2003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led to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the emission intensity. Based on the improved STIRPAT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by using dynamic panel data, and investigates in detail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the industrial CO2 Kuznets curve in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CKC in China is "N-type", but not the traditional "inverted U-type", that is, the inflection point between CO2 emi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formed after the inverted U-shaped trend, and the phenomenon of "reorganization" occurs, and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issions. R & D intensity is not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emissions. CO2 emission is a dynamic adjustment process, and there is obvious lag effect. Government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help to reduce emission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management policies should be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批准号09&ZD021)
【分类号】:X196;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2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3 潘佳佳;李廉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4期
4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5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6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7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8 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3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5 程永凡;马慧瑾;王典;;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8-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4期
6 周建;张德远;顾柳柳;;节能减排约束与工业增长模式转型机制研究——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函数的上海和全国对比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7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8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9 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10 谭晶荣;温怀德;;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在经济增长中所处阶段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媛虹;沈可挺;;基于CGE模型的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影响评估[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柯木飞;尹昌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庞瑞芝;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A];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C];2011年
9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邱桂杰;区域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杨光;低碳发展模式下中国核电产业及核电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钰;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兰;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思源;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孙猛;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周睿智;我国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会利;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陈洪宛;张磊;;我国当前实行碳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行性思考[J];财经论丛;2009年01期
3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张凤兵;;我国电力行业发电侧市场结构变化实证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2期
6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7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10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诗一;[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施楠;“京都时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2 陈庆;周敬宣;李湘梅;肖人彬;;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3 段利群;;甲醇合成影响因素与催化剂的失活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4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5 梁峗;;金川集团荣膺“中国工业大奖”[J];金属世界;2011年04期
6 ;波司登荣膺中国工业大奖 成为国内消费品领域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J];商品与质量;2011年18期
7 章文;;Novomer公司获资助使二氧化碳塑料加快商业化[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年10期
8 章文;;Novomer公司获资助使二氧化碳塑料加快商业化[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年11期
9 ;资讯[J];风机技术;2011年03期
10 钱伯章;;三井化学公司开发出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取甲醇的方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海;李爱军;;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比较[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牛强;;温室气体排放税设计的几点思考[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曹荣庆;;积极筹措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赢得空间和动力[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垂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利用能源[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5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林云;;发展低碳养猪业,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再论中国的节约型养猪[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回盛生物”杯全国养猪技术论文大赛论文集[C];2009年
7 尹晓娜;王波;李冬;陈晓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源强计算方法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张锁江;周清;吕兴梅;何宏艳;;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与减排技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闵庆文;;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工程途径[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盛洪;;用市场化节能减排[A];低碳经济与能源市场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世玲 实习记者 唐明华;王金南:碳强度本质是一种排放总量控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2 张化义;美国钢铁公司二氧化碳排放监测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3 金三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排放总量在增长,,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下降[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徐匡迪;低碳改变生活[N];南通日报;2009年
5 本报编辑部 整理;建立框架性协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N];中国工业报;2008年
6 马力;我国有望开征二氧化碳税[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记者 王小聪;哥本哈根启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案[N];经济日报;2009年
8 记者 周勇军;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N];湖南日报;2009年
9 罗文辉;“碳金”交易渐行渐近[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童海华 冯洁;中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体相当[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赵淑芳;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张宗贵;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
4 尹向东;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邹志勇;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华玉妹;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毕琳;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张晓丽;小鼠精原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昕;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于涛;中国37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原因[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商凯;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永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周世寿;湖北省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红霞;中国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田广桥;浅水藕种植技术推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陈晨;我国失业人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魏紫娟;土壤源热泵套管式垂直埋地换热器的传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张陶然;后节眼球内异物玻璃体手术的视力恢复和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91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9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