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日奢侈消费的心理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8-05-17 03:40

  本文选题:奢侈品 + 消费 ; 参考:《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摘要】: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通过对中日两国奢侈品消费的心理文化特征差异性研究,解读影响中日两国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心理文化因素,为中国奢侈消费文化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价值的内容,那就是必须扭转对奢侈品的过度追求及畸形消费。只有将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引导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时,才会在意识上真正关注消费行为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问题。
[Abstract]:China is about to overtake Japan as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of luxury good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uxury consump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behavior of luxury consump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provides the content of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uxury consumption culture in China. That is the need to reverse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luxury goods and abnormal consumption. Only when we guide the Chinese consumption cultur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enthusiasm of consumption behavior. This is also a problem of consumption ethic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F01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永亮,岳永杰;武士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兼论日本现代化的动力[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2 周伦府;;“生产”、“消费”与“生态”:理解中国环境问题的另一视角[J];才智;2008年11期

3 朱麟飞;;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尤晓燕;“官僚主导型”日本政治——行政模式的历史与文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德玲;;日本传统价值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互作用的微观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李文;;“和”文化与日本外交困局[J];当代亚太;2007年12期

7 毛代梁;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家”观念和结构形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8 刘杰辉;熊伟;;“炼金术”的三种类型——李碧华作品商业成功的原因[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李萍;理与情:有关道德行为的中日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黄意;马润生;;试论消费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评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娜;;现代技术与奢侈关系的反思[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郑丹丹;;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萍;基于管理权威传承的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思考[D];暨南大学;2007年

4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5 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6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7 岳斌;在诗意和尘嚣间游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9 徐小立;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10 齐亚红;消费正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铭;LOUIS VUITTON 专卖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荣新;新时期媒体对奢侈消费的议题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朱雷;第二代日裔美国人及同化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江;中日外国人入出境(国)管理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赵静;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英;稻作文化与集团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彭春艳;政治文化差异与中日外交[D];湘潭大学;2006年

8 于美玲;16-18世纪中期伦敦食品供给状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晓蓓;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行政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10 傅蕴德;中国钢铁企业集成技术创新战略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怡;;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年20期

2 陈健;;绿色消费理念的一个实例阐释[J];生态经济;2008年04期

3 蒋莉;罗琳;;试论消费观念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消费观[J];经营管理者;2009年01期

4 王晓灵;;经管类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若干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9期

5 钟远平;王冰松;;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进化理论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9年12期

6 朱雅丽;陈艳;;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差异[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1期

7 方超;;认识技术价值的新角度——从温纳自主技术观透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理念[J];企业经济;2010年02期

8 ;可持续发展[J];金融信息参考;1997年01期

9 温铁军;;中国现代化的环境制约与民生经济的缺失[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3期

10 李孟秋;;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自然资源的代际公平[J];消费导刊;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宝;;政府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沈秀丽;;信息资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欧阳志远;;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刘学敏;;当代经济学定理的相对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5 陆宏芳;蓝盛芳;彭少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的新拓展[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葛京凤;郭爱清;;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探讨[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8 罗丽艳;;循环经济:人与自然重复博弈的合作解[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任庆;;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到恢复型经济的转变[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10 赵立祥;陈丽娟;任海英;李鹏;;循环经济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捷理 美国俄亥俄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国际发展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新趋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锦华;中国与可持续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明庆忠;从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向可持续性科学[N];光明日报;2007年

4 董德刚 韩民青 辛世俊;三人谈:新锐目光看可持续发展[N];北京日报;2000年

5 娄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1年

6 梁言顺;可持续发展的标准[N];学习时报;2000年

7 衡孝庆 作者单位 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梁言顺;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条件[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9 周权;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高新技术发展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10 记者唐福勇;三大瓶颈制约可持续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星;自然资源价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年

3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黎永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能源资源价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梁猛;引入时间和质量变量的消费和生产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怀宇;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2 蔡侃;生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产业政策导向[D];东华大学;2010年

3 熊孟强;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08年

4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张豫;“维纳斯计划”VENAS PROJECT介绍及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王栋;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杨江澜;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8 高峻;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9 欧阳典娜;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张峥;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9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99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