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国家兴衰理论评析
本文选题:包容性制度 + 攫取性制度 ; 参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1期
【摘要】:针对国家(地区)间贫富差距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真知灼见。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贫困和繁荣的根源》一书中通过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分析了国家失败的根源在于攫取性制度,而国家成功的必要条件为包容性制度。在攫取性制度下,经济增长可能会实现,但是不能够持续,只有包容性制度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文章认为,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理论是对寻租理论和分利集团理论的发展,但是他们都只能够解释国家贫困的根源,而不能够给出国家繁荣的充分条件。
[Abstract]:In view of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many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insights. In Why the State failed: power, the causes of Poverty and Prosperity, Asimoglu and Robinson analyze the root causes of state failure through inclusive and grabbing system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national success is the inclusive system. Under the grabbing system, economic growth may be achieved, but not sustainable, only inclusive system can achiev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theories of Asimoglu and Robinson are the development of rent-seek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profit distribution group, but they can only explain the root of national poverty, but they can not giv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national prosperi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JL051)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RWZD13)
【分类号】:F09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明;发展知识经济与制度创新[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孙义飞;王晋新;;多元化、多样化、拓展化与开放性——西方学术界“17世纪普遍危机”论争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4 高山平;;解决土地补偿的有效手段——供需对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5 卢荣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徐德信;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政治概念的一个经济分析框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单福东,余谦;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外贸政策的成因及其历史借鉴[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8 李平民;全球化与伊斯兰复兴运动[J];阿拉伯世界;2001年04期
9 姚芳;我国构建电子政府的现状与完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王会华;;论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启智;向宏桥;;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中国体改研究会课题组;;推进要素市场化[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黎;沈红;;大学生资助制度的理性重构——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时磊;杨德才;;决策群体、竞争规则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史的再解释[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田坚坚;;农业产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付景涛;;论英国民主财政的生成原理及其对我国的政策启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景华;;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顾学宁;;自由金融制度、全球经济秩序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创新[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军雄;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持续经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彬;短缺与治理:对中国水短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秋云;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7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8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罗晓春;对外贸易与江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行;义乌联托运市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3 胡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4 纪昀;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5 段滔;地下经济核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蒋斌;中国北洋时期工商股份制企业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王世辅;开放条件下的知识扩散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9 左永兰;产权激励——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10 谢安;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25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2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