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美国学派的生态经济学先驱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05 17:22

  本文选题:美国学派 + 生态经济学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摘要】:19世纪美国出口型农业的生态危机催生了美国学派有关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的先驱思想,他们不仅通过对这种生态危机进行定量分析为美国的工业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而且提出了"从土地取走的东西要循环回土地"的循环经济思想;提出了"使消费者居住在生产者旁边"的城乡平衡发展学说,建立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土壤资本理论并开启了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美国学派不仅是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和外部性分析的先驱,而且他们的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对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地区间产业布局、城乡统筹、循环经济和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Abstract]:The ecological crisis of American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gave birth to the pioneering ideas of the American school o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circular economy.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ey not only provide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ecycling the land from what is taken away from the l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rban-rural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of "making consumers live next to producers", establishes the theory of soil capital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pens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tech agriculture. The American school is not only the forerunner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circular economy and externality analysis, but also their ideas and policies on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mong regions, and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logical (organic) agri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L009)
【分类号】:F091.3;F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东娇;美国教育标准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龚兴英;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3 周谊;;1955~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刘婷;美国教育立法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吴岩,刘永武,桑锦龙;逐步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新世纪北京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8期

6 周兴国;;新自由主义、市场化与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7 张学强;张晓冬;;印度公私立学校的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8 原青林;;英国公学的课程特色:全面设置与重点开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雷鸣;人力市场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牟玉杰;丹麦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阚丽;加拿大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科妮;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文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钟佑洁;德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亦桃;美国生涯教育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巍;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李伟;中俄非军事单位国防教育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康健;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晓昆;国际生态经济学第三次双年度会议概况[J];生态经济;1995年02期

2 徐辉,张捷,沙庆益,王久伟;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J];林业勘查设计;2001年02期

3 石田;评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J];生态经济;2002年01期

4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简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贲克平;研究·发展·创新[J];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23期

6 程福祜;;国外生态}摷醚豕鄣闫澜閇J];生态经济;1985年02期

7 龙斯曼;;生态经济学在实践中的新发展[J];生态经济;1991年04期

8 柳杨青,杨文进;略论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J];生态经济;2002年12期

9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10 叶太平;;生态经济的“和谐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松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生态经济学[N];经济日报;2003年

3 本报资料室提供;生态经济学[N];中国花卉报;2003年

4 李周;生态经济学: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富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方时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李周;生态经济学发展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刘思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0年

8 李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汗青;上海社科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什么是灾害经济学[N];中国财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群罗;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D];新疆大学;2006年

2 吴述松;自然资源租金、公共环境服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9年

3 徐学荣;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4 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树财;生态经济的哲学关照[D];重庆大学;2008年

2 李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3 庞笑笑;典型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开发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董华英;山西大寨村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海燕;基于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优化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德芳;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芳;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杨智强;市场生态系统及其能值分析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蔡侃;生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产业政策导向[D];东华大学;2010年

10 王丽;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2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2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