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近二十年来的转变
本文选题: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内生增长理论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代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重视供给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并将随机冲击与个人利益最优化机制相结合,更新了人们对于经济周期现象的看法,并在更深的层次上恢复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罗默和卢卡斯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解决了经济增长长期动力机制的问题,使得增长理论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之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两个领域的基础之上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Abstract]:Kidland and Prescot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eo-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School,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ctual economic cycle, which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supply factors on the economy, and combines random shocks with 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of personal interests.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cycle is renewed and the tradition of economic liberalism is restored to a deeper level. Romer and Luc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 which solved the problem of long-term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made the theory of growth become one of the core fields of modern macroeconomics. It is on the basis of these two fields that modern western macroeconomics begins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分类号】:F0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韶峰;蔡明超;;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2 陈喜梅;;产权制度:构建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李放;;国际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葛檬;;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中性——理论基础与效应约束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5 章向平;;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及政府干预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章向平;;芝加哥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计志英;制度变迁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路径与主要思想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易可君;毕超;;交易成本范式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茜茜;;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J];沧桑;2010年02期
10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长琪;徐晔;;基于人力资本的IT企业成长机制研究[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友才;韦倩;黄少安;;引入制度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杜金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杨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解释中国经济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6 黄晓芬;诸大建;;资源生产率和循环经济[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夏芳;王雅林;;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丁晓安;;主观预期与客观约束:一个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路径[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赵华;;日本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政策体系与效果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10 王晓宇;何疆;;云南特色城镇化中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3 刘兴赛;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6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彦西;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华君达;城市化进程中无锡就业保障和促进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从鸿;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赵家龙;中部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景华;FDI对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晓琳;农村经济发展与社区建设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张航;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从业经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程萌;T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易风,朱勇;内生增长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刘剑,胡跃红;财政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解说[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3 刘剑,胡跃红;财政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解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王建;;关于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年09期
5 詹凌蔚;对知识经济下财税政策作用的一些看法[J];税务与经济;1999年03期
6 郑阚煦;内生增长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借鉴[J];城市金融论坛;1998年06期
7 刘昀;;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对财政政策的影响[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1期
8 杨冬民,韦苇;西部经济中的内生变量与西部新型工业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覃小飞;;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分析:1978-2006[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胡怀国;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娅玲;;如何保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索洛增长模型的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2 魏守华;;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刘旭友;;实际冲击与实物储备机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5 庄子银;;当代西方新增长理论[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6 徐振宇;谢志华;;分工、流通与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曹和平;;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程俊;;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的综述[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时空变化动力机制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洁;陈功玉;钟祖昌;;基于跨期约束的供应链动态质量激励机制设计[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江天;比较优势可能带来竞争劣势[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张小平;我国经济已具备自主增长能力[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梁小民;我国经济环境的特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数技经所 樊明太;CGE模型的前沿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史晨昱;赫尔普曼:为新贸易新增长两大理论奠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马长林 杨培;河南倡导“蓝海战略” 引领行业发展[N];中国保险报;2006年
7 王梅;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N];深圳特区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朱礼好;由张焕民的“不贪多”而及企业多元化[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9 钱丽萍;决定性因素是强化内生动力[N];新华日报;2007年
10 史晨昱;巴罗:或许就欠一个诺贝尔奖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和教育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汪晓宇;内生货币、三角困境与中国货币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冉文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荣;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高科技企业增长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贺俊;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汤丹沁;产品市场随机冲击下寡头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杨剑波;R&D、创新与中国TFP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谢兴龙;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赵东奎;内生增长的进化模型[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辉蓉;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刘伟;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波动关系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刘宣希;由“边干边学”模型试析中国“边干边学”潜力产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方丽;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土地要素与城市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3年
5 曲光俊;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进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5年
6 吴佩;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条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志俊;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伟;交通运输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施淑蓉;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张少蓉;关中地区科教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3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