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增长极群生命周期的演进机理
本文选题:增长极群 + 生命周期 ; 参考:《经济纵横》2012年07期
【摘要】:本文针对"增长极群落"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空间形态,在划分区域增长极群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国际产业转移与城市比较优势的相互确认是增长极群产生的主要动力,而各增长极点要素升级和区位市场扩容则是区域增长极群由萌芽迈向成熟的决定性因素。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rowth pole community"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divid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regional growth pole group life cycle, which is the frontier spatial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ities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growth poles,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elements of the growth pole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regional market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e regional growth poles to move from bud to maturity.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09CMZ027)的成果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明玉;王桂敏;;中日韩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特征及其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2 王乃静;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新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3 陈柳钦;;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田伟华;解读中原城市群[J];中州今古;2003年Z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熳莎;美国东北海岸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与借鉴[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曙华;沈玉芳;;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国际经验[J];创新;2012年03期
2 张强;李远航;;“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3 江曼琦;唐茂华;;京津合作发展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J];城市;2006年06期
4 唐茂华;;城市群体空间: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向[J];都市文化研究;2005年00期
5 甘蜜;陈思;黄曦;;川南城市群工业发展及其物流规划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2期
6 庄芮;郑学党;;中日韩FTA货物贸易谈判策略研究——基于日韩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7期
7 谢思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展望;2012年06期
8 唐勇;李龙姣;;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2年07期
9 肖光恩;陆诗婧;王娟;;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进出口贸易非均衡依赖关系的经验事实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评论;2012年06期
10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佟;王大超;;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借鉴[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周宇;汤炼;;长株潭一体化思考[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4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涛;辽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朱克敏;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靖;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朱侨锦;广州工业产业集群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计平;基于空间适宜性分析的滇西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宋威;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创业文化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金娟;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吴立波;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培育及其协控路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龙姣;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谢汶莉;城市群公路交通网络结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秦长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政府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何力;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2 黄勇;美国大都市区的协调与管理[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3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4 金明玉;王大超;;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年03期
5 李明权;韩春花;;韩国已签署FTA中的农产品贸易规则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6 薛凤旋,蔡建明;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7 阎小培,郭建国,胡宇冰;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2期
8 李浩;;美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规划师;2007年12期
9 包艳;崔日明;;中韩自由贸易区:机遇、问题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01期
10 徐永健,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J];人文地理;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经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梁琦;王太余;吴崇;;影响南京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S1期
3 黄莉莉;史占中;;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合作创新选择[J];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01期
4 夏永林;陈晓靓;;高新技术产品动态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时代;2006年14期
5 郑强国;郑海虹;付艳容;;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薪酬体系设计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36期
6 ;戴尔OptiPlex能耗省四成[J];每周电脑报;2008年35期
7 郝俊斌;;浅谈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J];煤炭工程;2008年12期
8 晁蓉;孙从军;陈燕;;技术成长的周期性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晓峰;史茜;;基于生命周期与价值创造的财务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9年03期
10 王红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现金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炎太;;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案例研究——以广东联通为例[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2 张强;李双;;自动化驼峰控制系统及主要基础设备生命周期的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5年
3 刘虹;张岐山;;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在机械设计成本估算中应用[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伟光;;生物柴油原料麻疯树种植经济可行性初探[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5 刘光复;;绿色制造基本理论框架及其发展趋势[A];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晓红;曹裕;;基于外部环境视角下的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以深圳等五城市为样本的实证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强;;浅析数字工厂三维技术[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晓红;曹裕;;基于外部环境视角下的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以深圳等五城市为样本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韬;徐芸芸;;基于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实施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史海华;冯爱兰;;供应链中的联盟忠诚[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静任;民企没有生命周期[N];发展导报;2003年
2 ;生命周期基金目标理财规划的好帮手[N];中国证券报;2006年
3 唐剑锋;延长企业家生命周期[N];中国信息报;2006年
4 张国光;延长企业家生命周期[N];经理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徐国杰;生命周期概念将现身基金市场[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汇丰晋信 何寒熙;生命周期基金有何魅力[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Morningstar晨星(深圳)基金研究中心 王蕊;汇丰2016国内首只生命周期基金[N];证券时报;2006年
8 郭松海;请尊重房屋的生命周期[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张建平;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研究[N];经济日报;2004年
10 陈昭霖;把持好烟草新品的生命周期[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丹;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雷;融合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产品分销网络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薛琳;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张青敏;移动商务信息扩散及其对价值链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张宇红;趋磁细菌AMB-1培养条件优化及磁小体变化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8 张卿;无线自组网中节能相关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兰荣娟;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刘敬尧;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智龙;售房养老模式的运作风险及制度安排[D];浙江大学;2003年
2 许世英;企业财务政策的搭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启中;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陈艳萍;内容管理解决方案初探[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5 毛江平;旅游景区生命周期与政府规制[D];浙江大学;2005年
6 仲平;建筑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杨彩霞;高技术虚拟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8 曾如淑;基于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资金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陆娴;我国中小私营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黄烨;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7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