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本文选题:后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和发展,这种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冲击。后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影响,非常清晰地体现在研究主题的扩大、对马克思的核心范畴和基本理论的修正、对区别于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工具的引入与应用上,这种取向导致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多地具有"反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而不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Abstract]:After 1960's, post-Marxism trend of thought rose and developed rapidly, this trend of thought had a great impact 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post-Marxism on the study of Marxist economics in the West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theme and the revision of Marx's core category and basic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alytical too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materialist dialectics lead to the fact that post-Marxist economics is characterized by anti-Marxism rather tha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Marx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主流批判’与‘理论重建’:批判实在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比较研究”(编号:10YJC790013)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F0-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沧;新时期的剥削和阶级概念——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观点简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孟宪平;;当代西方独立左翼的社会主义观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闫海潮;;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陈方平;;从实践到生产——哲学与现实的关系[J];沧桑;2013年03期
5 闫海潮;;国内外关于墨菲的激进民主理论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同舫;;拉克劳、墨菲的激进多元民主与人类解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胡夏枫;周祖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民主陷阱[J];江汉论坛;2012年02期
8 陈炳辉;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9 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述要[J];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10 韩欲立;;唯物主义的动摇: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评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关于“思想构境论”的争论[J];晋阳学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文文;伦理 理性 自由[D];复旦大学;2005年
4 吴克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内地香港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6 罗富尊;在自由和平等之间[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幼英;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兴衰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献;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新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占胜;论柯亨的平等思想——基于自我所有理论批判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克兢;突破性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D];安徽大学;2011年
3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振怡;拉克劳:从后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董海浪;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再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勇;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诉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林慧平;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启示[D];河海大学;2007年
8 李延军;拉克劳、墨菲激进民主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崔志林;自由与平等:当代政府价值取向的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任志俊;加拿大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J];经济评论;1995年04期
2 程人乾;;当代国际共运所面临的“挑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3 姜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4 李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观[J];天府新论;2008年01期
5 何菲娅;;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分析[J];现代交际;2011年04期
6 欧阳谦;;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7 何自力;冯新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纵横;2009年11期
8 李德宽;余高峰;;简述现代西方马克思的消费文化理论[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08期
9 彭必源;;对莱博维奇责难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10 李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炼成;;也谈“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卢新德;;新形势下经济学研究的创新[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宣文俊;;关于经济学研究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的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4 李宏伟;;技术转移:经济学视角与哲学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张佑林;;以人为本——经济学研究的必然归宿[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6 蔡继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八大误区[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7 王浩斌;;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建构的必由之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王晓林;;“科学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9 彭学农;;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的问题及其缺憾[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玉];;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20年[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王建国;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层次[N];人民日报;2006年
2 邓聿文;以求真之道 谋求善之事[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谷亚光;搞市场经济不要自发要自觉[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执笔 胡家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李小佳 丁晓钦;制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N];解放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杜 文;中国经济学研究必须明确主体坚定主义[N];中国企业报;2005年
8 张晓晖;困惑:经济学与经济学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刘鸿明;经济学应如何研究快乐[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萧敢;为了经济学更多包容性更强解释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明霞;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2 徐怀礼;灾害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4 贺卫;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1998年
5 杨慧玲;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陈新锋;生存成本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刘汉全;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批判[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马姗伊;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9 朱世陆;人类主体经济学探索[D];厦门大学;2008年
10 韦倩;人类合作行为与合作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非非;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经济危机原因论述评[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李故新;经济浪漫主义的现实呼唤[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内在结合[D];河南大学;2007年
4 戚盼姣;浅析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得失及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刘伟丽;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6 李真;消费主义批判[D];复旦大学;2008年
7 巴晶;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海瑞;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探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张蕊;西方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郑丽红;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提倡绿色消费观[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89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