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根基

发布时间:2018-06-17 12:29

  本文选题:范畴 + 经济范畴 ; 参考:《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02期


【摘要】:范畴人人熟知但不一定真知。范畴就是人们存在的理论表现,真正的知识要用范畴来表达。所谓真正的知识,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描述生活事件的存在,即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恩格斯对真正的知识作了实事求是的陈述,也就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特别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充分地体现在《资本论》中。经济范畴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也就是经济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助于辩证法,借助于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性质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诠释。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演进表现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货币———资本———财富———信用———危机。这样,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领会能力与行动能力,有利于领悟人们的存在意义,有益于形成一门新的区域存在状况的科学———经济哲学,有益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Abstract]:The category is well known but not necessarily true. Category is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people's existence, and real knowledge should be expressed by category. The real knowledge is to go back to the thing itself and describe the existence of life events, that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most general result. Engels made a realistic statement of real knowledge, that is, Marx's two great discoveri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urplus value, especially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wo, which is fully reflected in Capital. Economic category is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namely its abstract, that is, economic existence. Marx made a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by means of dialectics and the existential nature of economics. The evolution of existentialism in economics includes labor (concrete labor, abstract labor), commodity (value, use value), money, capital, wealth, credit and crisis. In this way, the existential meaning of economics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people'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c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people's existence and to form a new science-economic philosophy of regional existence.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作者单位】: 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分类号】:F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3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4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5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6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7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8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必荣;;马克思如何理解经济学的哲学贫困——以《哲学的贫困》为例[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2 张永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也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2 蒋学模;;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3 黄家骅;;引进“投资”范畴与拓展经济学研究对象[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4 张维闵;;方法、对象、结构与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马倩美;;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6 王永年;;马克思竞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泰岩;;西方学者论市场与市场经济[A];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与发展[C];1991年

8 汤在新;;关于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9 田心军;;论《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模式及其实践意义[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10 汤在新;;关于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政治经济学不是奶牛[N];人民日报;2006年

2 ;关于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的再认识[N];山西日报;2000年

3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罗雄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须遵循唯物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8年

4 ;关于对资本与资金范畴的认识[N];山西日报;2000年

5 李定中;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N];人民日报;2007年

6 杨承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N];人民日报;2003年

7 ;对社会主义资本存在原因及特点的认识(全文完)[N];山西日报;2000年

8 朱烨;分析科技劳动应该考虑风险因素[N];发展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2 高嵩;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行为主体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3 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t坭,

本文编号:2031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31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