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商品理论 ; 参考:《商业时代》2013年11期
【摘要】: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解剖,在价值元素层面为我们明确了商品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使用价值层面明晰了有效商品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二者的矛盾规律总结中寓示了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遵循科学性与理性的重要性和重大性。理论关于价值量的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绩效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标准。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再论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理论,必将有助于与启迪我们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
[Abstract]:Marx's dissection on the two factors of commodity makes clear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commodity construction at the level of value element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effective commodity construction at the level of use value. In the summary of the contradictory laws of the two,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and importance of follow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in the practice of real econom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value provides us with the most abstract and general criterion to measure the actual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ussing the commodity theory of Marxism will help and enlighten our wisdom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川酒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支持(项目编号:CJY12-34;CJYB10-16;CJZ11-03)
【分类号】:F061.5;F014.3;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庆涛;规范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余明江;产业集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张永良,刘科伟,张之峰;试析产业发展与小城镇企业聚集[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4 张永良;张学琴;郑伟;;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个体·企业及政府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刘美华;罗守贵;;基于潜力模型的上海都市圈城市等级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6 吉亚辉;祝凤文;;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7 梁颖;蔡承智;;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区域优先序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严康;;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及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14期
9 艾翅翔;刘变叶;;试论新疆边境口岸的城镇化发展[J];北方经济;2010年18期
10 李雪松,,许庆斌;运输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卫宾;;天水及陇东南地区经济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静;;促进沈本两市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王旭;;小议城市财政与北京中心城市建设[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戴宾;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诗波;李崇光;;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测算与效率监测[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8 孟浩程;;京津城市群体产业优势与合作分析——谈廊坊发展的机遇问题[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潘久艳;;西藏产业结构效益分析[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10 黄文忠;;发展集群经济亟待建立科学概念[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法宪;重庆市锰矿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庞会敏;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洋;辽宁省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宗莲;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查祥德;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伟;创业与产业集群成长演进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正家;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探略[J];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2 郭震洪;李云娥;;从增长极理论探讨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3 吴慈生;李兴国;;区域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2期
4 宁军明;;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理论述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红锦;;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7年07期
6 刘安国;李强;;报酬递增、路径依赖和内生区域增长差异研究[J];经济经纬;2007年06期
7 张玉明;李凯;聂艳华;;技术溢出、企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赵霞;;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2期
9 朱兆军;;浅析就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3期
10 战pだ
本文编号:2031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3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