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功利主义制度理论的逻辑困境——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起源理论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18 01:47

  本文选题:利益 + 制度 ; 参考:《学术研究》2011年11期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继承了功利主义的传统,从功利的角度对制度的起源进行解释,并将个体的偏好和利益看做是外生于制度的。通过与人类学的对话将发现,利益总是由特定的文化塑造,纯粹的物质利益并不存在,因此认为制度是个体追逐利益的产物的观点,将会导致循环论证。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把"效率"作为评价制度优劣的标准,与其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背景有关。由于效率的内容也内生于制度,因此把它作为评价制度优劣的标准同样会导致循环论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个体的基本作用是约束其行为,但是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将会发现,个体的选择集是由制度创造的,制度对个体的根本作用是解放,而非限制。
[Abstract]: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utilitarianism, explains the origin of instit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tilitarianism, and regards individual preferences and interests as external to institution. Through the dialogue with anthropology, it will be found that interest is always shaped by specific culture and pure material interest does not exist. Therefore, the viewpoint that institution is the product of individual pursuit of interest will lead to circular argument. The reason that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gards efficiency as the criterion of evaluating system is related to its ideolog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centralism. As the content of efficiency is also born in system, it will also lead to circular argument as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ng system.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nks that the basic function of institution to individual is to restrain its behavior, but the method of analytic philosophy will find that the choice set of individual is created by institu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institution to individual is emancipation, not restri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091.3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牧;;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怨恨[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2 黄凯南;黄少安;;认知理性与制度经济学[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3 黄少安;;经济学为什么和怎样研究制度——关于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目的和一般理论框架的梳理[J];学术月刊;2009年05期

4 黄少安;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凯南;程臻宇;;认知理性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发展[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2 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民;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2 范方志,李军波;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3 冯纪明,吴克明;教育、制度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04年12期

4 文力;制度变迁成本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6年01期

5 王顺达;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6 黄少安,谢峻峰;制度变迁对厂商影响的新古典分析[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7 靳涛;制度变迁中的“理性”辨析[J];山东经济;2002年03期

8 张润君;马克思与诺斯:两种制度变迁观之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蒋蕊萍;论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模式选择[J];兰州学刊;2000年05期

10 刘勇;技术与制度变迁的法经济学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制度变迁和产业集群演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姚轩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缺陷与现实尴尬研究[A];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C];2005年

4 马江;章尺木;;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胡华;;产权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初探[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曾奕;;制度变迁与澳门经济增长探析[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伯恩;;论推进循环经济中的制度变迁[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宋圭武;;制度问题之我见[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田丽娟;;70-90年代末中(国)印(度)教育投资效率效益的分析比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生;;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浅析[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制度突变理论: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公平与效率孰先孰后[N];学习时报;2005年

3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4 曲文轶 汤吉军 谢作诗;制度变迁与经济转轨[N];人民日报;2001年

5 张昕竹;反垄断:制度变迁[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梁捷;大脑记忆与制度变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梁捷;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经济学[N];南方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晓东;以个案形式推动制度变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9 本报记者 王梓;推动制度变迁的学术力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沈国兵;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规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李巍;制度变迁与美国国际经济政策[D];复旦大学;2009年

3 许文彬;信息结构、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演进[D];厦门大学;2003年

4 刘宛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有产权变革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吴群刚;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2年

6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刘小兵;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

8 刘铭;“三角螺旋”制度变迁模型及其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9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汤玉刚;论政府供给及其效率[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鹏;影响制度变迁的权力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韩中元;交易费用、资源再配置与经济增长[D];辽宁大学;2009年

3 倪玲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逻辑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厦门大学;2008年

4 臧明义;平等与效率的冲突及其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韩立鑫;制度与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5年

6 唐玉秀;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延伸[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赵岳阳;制度变迁中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董振国;制度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9 罗爱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敏;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3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33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