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危机:马克思的解读视角
本文选题:资本主义 + 经济危机 ; 参考:《开发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肇始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使全球社会再次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渊薮,至今仍徘徊在复苏边缘。面对危机,各类学者从金融投机、市场供求、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等不同立场和角度对其爆发的根源、本质等进行了解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路径。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在市场和现代社会依据资本的逻辑和逐利的本性出发,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就不仅具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生矛盾所决定的,因而不改变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就不但不会避免危机,而且危机将会连续地周期性出现。那么,下一次危机在何时,能否预测和应对?马克思曾经对1825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进行了分析和预见,而今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同样能够对未来的经济乃至政治、社会危机给出基本判断和预测。
[Abstract]: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began in 2008, directly triggere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world, which made the global society once again in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and still hovering on the edge of recovery.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all kinds of scholars interpret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financial speculatio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system, and give different ways of explanation. If we interpre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we will find that in the market and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the nature of pursuing profits,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even the economic crisis not only have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breaking out. Moreover,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so if we do not change the basic mode of economic operation, we will not only avoid the crisis, but also the crisis will appear in a series of cycles. So, when will the next crisis be, can it be predicted and dealt with? Marx once analyzed and predicted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since 1825, but today, using the Marxist analysis method, he can also give the basic judgment and forecast to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even political, social crisi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分类号】: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萍;;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简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刘灿华;;吏治腐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败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何艳;;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制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高盛源;余波;;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5 谷莹;;悲剧美在大众文化下的处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赵永伦;;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黑海海峡政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李仪;;土地产权与宪政共和——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产权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刘曙光;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发展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孙兴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中“东方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建臻;;中国高校反腐机制建设刍议[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郝建臻;;中国高校反腐机制建设刍议[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3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戴生岐;;新时期30年中国人社会价值观之变迁[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谢圣远;;西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毅峰;;再论政府能力及其提升的路径选择——由转型期中国政府能力“怪像”现状引发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朝栋;;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的创新[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邓绍根;;报纸批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从《人民日报》看新中国舆论监督的历史变迁[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10 江必新;邵长茂;;社会自组织管理的司法应对——兼论行政法的第三形态[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鄢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红旗;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文英;马克思自由思想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7 杨迪;“知识经济”背景下生产力的哲学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少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慧明;论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辉;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振宇;;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危机及其应对[J];唯实;2009年10期
2 魏忠;徐苗;;西斯蒙第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思想评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洪大t,
本文编号:2036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3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