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06-24 17:09

  本文选题:碳排放 + 产业结构 ; 参考:《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1期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新体系。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碳排放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是影响和决定碳排放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关系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显著,东中西部基于异质性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影响程度不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产生相异的成因。基于此,本文结合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就低碳经济背景下,认为我国升级产业结构应从制定不同区域的相异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方面着手。
[Abstract]: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a is under greater pressure to reduce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are mainly in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factor to affect and determine carbon emiss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relevant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significa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heterogeneity in eastern, we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is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are explained in detail.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thinks that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should start from formulating different countermeas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develop service industries, and upgrading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
【分类号】:X196;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瑞鹏;王朋岗;;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1期

2 原毅军;王雪;;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目标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效果研究——基于GTAP-E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5期

3 李姝;姜春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4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6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7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8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包颉;侯建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李姝;;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6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范晓梅;;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4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5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林紫荣;张小雷;朱自安;王慧琴;;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与新疆城市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7 原毅军;董琨;;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8期

8 韦亚平;;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讨[J];经济地理;2007年04期

9 古丽鲜·艾孜孜;毛克贞;;新疆产业结构演变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03期

10 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琨;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2 彭近新;;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2期

3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4 李军军;周利梅;;海峡西岸经济区碳减排潜力预测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陈广玉;;美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启示[J];能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6 聂锐;张涛;王迪;;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9期

7 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8 李奇勇;;战略环评中的福建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9 陶伦康;鄢本凤;;低碳经济视阈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发展;2011年01期

10 杜新宪;许月英;张治军;;以创建环境模范城镇 促建设低碳经济社会[J];干旱环境监测;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珊;;经济危机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贵松;陈建成;陈秋华;;森林旅游业低碳化探讨[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3 张芳;;清洁生产——低碳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唯一选择[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莫神星;;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欧盟低碳能源法律政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大全;;“京都议定书”“低碳经济”与二氧化碳绿色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6 王大全;;“京都议定书”“低氐碳经济”与二氧化碳绿色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荣s,

本文编号:2062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62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