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的伦理意蕴
本文选题:马克思 + 自然生产力 ; 参考:《理论探索》2012年01期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力和人自身自然所具有的生产力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通过劳动而融通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生产力的主体体认性、自然生产力的公共利益性、自然生产力的"应然"自在性等伦理内涵。践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应遵循自然自在尺度、动态平衡尺度、整体与个体有机统一尺度、属人的德性尺度。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蕴含的环境伦理建构条件包括制度、文化、技术等方面。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includes the productive forces form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man's own nature, 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an organic whole through labor. 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includes the subjective cognition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public interest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ought to be" nature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In carrying out 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we should follow the scale of natural freedom, dynamic balance, organic unity of whole and individual, and human virtue. 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contains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cluding system,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当代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研究”(NCET-09-0868)“,负责人薛勇民
【分类号】:F0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鸣年;“文化”与“文明”内涵索解与界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李钟书,翁里;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跃进;论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4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周昀;反垄断法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强;市场导向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冯颜利;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苏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应峰;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条件下的国家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肖江;生态科学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7 冷小青;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卫井;论林肯的领导艺术[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卫军;证券市场风险的法律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10 许学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媒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森杰;吕浩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J];学理论;2011年18期
2 吉莉莉;;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再认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3 夏玲玲;;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J];才智;2011年19期
4 李洪荣;;浅析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动机[J];才智;2011年23期
5 蒋成贵;;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6 黄凯妮;;定在中的自由——马克思对原子偏斜学说的扬弃[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7 管晓刚;;试论马克思技术之思的哲学意蕴[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8 张国玉;;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评尼斯坎南官僚制理论[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9 张凌杰;;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的三个层面[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10 魏小萍;;再论唯物史观理论中的意识概念——兼答何丽野教授的商榷[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本炬;;论马克思哲学批判创新的主体精神境界[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4 周林东;;解读“自然辩证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5 姚定一;;一个后现代哲学语境中的神话——评“马克思颠覆了形而上学”[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7 王丹;;生态视域中的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潘天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依据[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赞梅;;实践本体论与实践美学——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美学转型[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丁军强;;通向自由之路:马克思视域中的科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骞;时代呼唤马克思的在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庞卓恒;马克思何以变成了贝尔尼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巴黎通讯员 邓刚;法国:“资本的喧嚣”与“革命的激情”[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陆晓禾、姜佑福、顾逊里;今天我们如何研究马哲[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汪行福;马克思依然不可超越[N];浙江日报;2010年
6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上)[N];学习时报;2009年
7 丹尼尔·本赛德(Daniel Bensaid)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 聂大富 译;“我们不可能抛弃历史而重新开始”[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田鹏颖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科学”概念对现代叙事方式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仰海峰;马克思的“哲学”理念[N];学习时报;2009年
10 孙伟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立足时代 自觉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4 张宏;从“唯一者”到“现实的个人”[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有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8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明;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黄文正;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s,
本文编号:2064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6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