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
本文选题:贸易结构 + 二氧化碳排放 ; 参考:《经济经纬》2012年06期
【摘要】:笔者采用投入产出的SKYLINE分析法对我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2、2007年我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皆具有污染逆差的特征;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从2002年的轻工业、传统行业向2007年的高科技、重化工业转移;出口对中国环境影响的持续扩大主要是因为出口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不是因为出口贸易的污染密集程度高于内需。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KYLINE method of input and outp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02, China's trade structure in 2007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ion deficit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net expor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2002 light industr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2007 high-tech,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transfer;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xports on China is mainly due to the rising share of exports in final demand, not to the fact that export trade is more polluting than domestic demand.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752;X196;F224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海珍;;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2 兰宜生;孔炯炯;;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周志田;杨多贵;;虚拟能——解析中国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的新视角[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4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5 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_2排放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7期
6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7 牛树海;虚拟水分析理论和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陈丽萍,杨忠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生态足迹[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9 党玉婷;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10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健;;煤制合成氨副产二氧化碳废气的资源化利用[J];贵州化工;2011年03期
2 ;观点[J];黄金时代;2007年11期
3 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4 ;天津:5年内二氧化碳排放降15.5%[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1年03期
5 康珂;周幼曼;;二氧化碳排放与增长方式转变[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汪家铭;;新疆广汇新能源启动碳捕捉节能减排项目[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1年03期
7 郑慧;高志勤;;污染企业的“限排”路径[J];浙江经济;2011年14期
8 程明珠;刘忠生;;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和发展趋势[J];当代化工;2011年08期
9 ;“十二五”节能环保指标确定[J];福建建材;2011年03期
10 卢现祥;张翼;;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治理模式的转型[J];经济纵横;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垂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利用能源[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尹晓娜;王波;李冬;陈晓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源强计算方法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张锁江;周清;吕兴梅;何宏艳;;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与减排技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闵庆文;;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工程途径[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盛洪;;用市场化节能减排[A];低碳经济与能源市场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何海;李爱军;;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比较[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齐敏;徐天祥;;山东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赵旭东;代兵;;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美国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8%[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编辑部 整理;建立框架性协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N];中国工业报;2008年
2 马力;我国有望开征二氧化碳税[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记者 王小聪;哥本哈根启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案[N];经济日报;2009年
4 记者 周勇军;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N];湖南日报;2009年
5 罗文辉;“碳金”交易渐行渐近[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记者 童海华 冯洁;中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体相当[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周鑫;法国二氧化碳排放税引来争议[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吴婷 衡道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降四成[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高云;何建坤解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陶炎;一项改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王文哲;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王毅刚;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李通;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思源;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海锋;基于演化博弈的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王玉凤;我国进出口贸易内涵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冯蕊;城市居民生活消费CO_2排放估算方法及应用初步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5 邓成科;湖南省能源类二氧化碳(CO_2)排放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何英;碳关税和碳税的征收对中国产业影响的比较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施楠;“京都时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何宏涛;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郑蓬辰;苏州市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金胜军;低碳经济模式下安徽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8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6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