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三种空间概念
本文选题:《资本论》及其手稿 + 广延空间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使用的空间概念并不具有固定的、唯一的理论内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语境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规律时,空间是作为一切生产和人类活动要素出场的。马克思对这种空间的诸种质的和量的规定性的描述可以表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场所"是马克思所使用的空间概念的基本内涵,这种广延空间可视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空间概念的本义。作为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的可能空间或发展空间是其空间概念的一种喻义和引申义;隐含在马克思文本中的作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关系空间是其空间概念的另一种喻义和引申义。国外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空间概念主要涉及的是马克思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空间概念。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pace used by Marx in Capital and his manuscripts does not have a fixed and uniqu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when Marx analyzed the laws of capitalist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space came out as all elements of produc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Marx's description of the various germplasm and quantity of this kind of space shows that the "place"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pace used by Marx. This extensive spa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Capital and its manuscript space. As a set of possibilities of development, the possible space or development space is a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its concept of space. The relational space which is implied in Marx's text as the sum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man is another kind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space. The space concept in the space production theory of foreign neo-Marxism mainly involves the first and third space concepts of Marx.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学习与探索》杂志社;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07)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D011)
【分类号】: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健;;浅析“真正的可持续蕴涵于不可持续之中”[J];才智;2012年05期
2 孙平发;吉亚辉;;黄河上游玛曲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龙承春;李解;谢超;;餐饮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设计构想[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4 董慧凝;尤完;;论资源制约及资源导向的循环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9期
5 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发展格局与竞争力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1期
6 吕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朱锡平;;社会的合作机理及其合作的社会结构分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5年05期
8 何志鹏;孙璐;;贸易公平与国际法治:WTO多哈回合反思[J];东方法学;2011年02期
9 张景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10 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丹;曹明宏;;对湖北省发展循环农业问题的一些思考[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青春;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苑莉;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杨钟馗;收入不平等与环境质量[D];重庆大学;2011年
8 陈群胜;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飞;我国海洋区域管理的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雨沛;我国荒漠化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向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高佳;山西煤炭产权重组及其经济绩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旭;可持续发展矛盾分析与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晶萍;环境文化认同与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赵曼;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媛;野生动物保护的伦理探索[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9 张妍;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税收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楠;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大型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洲鸿;;试论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经济学家;2011年03期
2 马克·波斯特;戴阿宝;;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及其问题——《生产之镜》译者前言[J];文学前沿;2004年01期
3 王缉慈;;增长极概念、理论及战略探究[J];经济科学;1989年03期
4 王成稼;;大力开展马克思文本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谢富胜;李安;;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王成稼;;恩格斯解读“个人所有制”最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复卫兴华教授的第三次批评与提问[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7 王成稼;;再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回复卫兴华教授的批评与指正[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8 封志明;;人类生存空间的框架模型及拓展途径[J];战略与管理;1993年00期
9 赫曦滢;;空间转向:大卫·哈维辩证的时空观窥见[J];前沿;2011年20期
10 杨松荫;在经济理论中遭到冷遇的空间一体化问题[J];城市问题;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专法;王薇;;地域经济创新发展理论:北h澞J絒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雷润玲;翟美珠;杜小荣;;信息空间营造的产业经济意义[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孔妍;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李丹;空间的政治经济学[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陈慧;试论福斯特对“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重构[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90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9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