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民生财富系统”论:一种新的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8-07-15 17:45
【摘要】:不同时期民生的价值导向及结构是不同的,作为改善民生物质基础的财富内容及结构也应具有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要促进民生需求的全面满足,中国应从仅追求单维商品财富的量态增长转向多维财富的综合质态增长,确立商品财富、自然财富、知识财富相互协同的三维财富观,并应在理论上探析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的财富系统之特征。通过"生产方式——人的发展——分层偏好——财富结构"之间互动演化模型分析,不仅可以发现民生改善与财富发展具有内在互动关系,而且可以推论"民生财富系统"应是一个能够创造出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等民生需求的涵盖商品、自然和知识的三维财富大系统。其基本要义主要体现在民生效用最大化、代际差异最小化、系统协调发展系数最大化等三个方面。"民生财富系统"的提出,对于拓展和深化民生导向型财富增长与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并有利于民生财富发展动力的深度开发和民生建设物质基础的全面夯实。
[Abstract]: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tructur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wealth, which i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should also hav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iod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China should change from the quantitative growth of single-dimensional commodity wealth 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growth of multi-dimensional wealth, and establish commodity wealth and natural wealth. The three dimensional view of knowledge wealth is coordina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alth system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should b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ve evolution model between "mode of production-human development-stratified preference-wealth structure", we can not only fin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alth have internal interactive relations. Furthermore, we can infer that "people's livelihood wealth system" should be a three dimensional wealth system that can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survival, enjoyment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commodities, nature and knowledge. Its basic meaning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maximizing the utility of people's livelihood, minimizing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maximizing the coefficien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 The proposal of "people's livelihood wealth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theory of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ed wealth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of people's livelihood w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与路径研究”(12BJL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1;F0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小亮;;偏好、制度与选择:理性选择模型质疑、反思与重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卫兴华;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兼与晏智杰教授商榷[J];经济评论;2002年04期

3 徐涛,张德亮;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生态国内产出(EDP)”核算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1999年04期

4 李志强;;基于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理论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卫兴华;究竟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上)[J];理论前沿;1999年09期

6 郭俊华;卫玲;;后改革时代的特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志强;周丽琴;;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5期

2 赵人伟;收入分配、财产分配和渐进改革——纪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20周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5期

3 汪丁丁;行为、意义与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武俊奎;;关于民生问题的三点考察[J];前沿;2006年09期

5 周隆滨;;“先富”与“共富”[J];求是;2009年10期

6 王樱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发展社会[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3期

7 胡星斗;;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1期

8 陈洪波;;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社科纵横;2008年12期

9 汪丁丁,罗卫东,叶航;偏好、效用与经济学基础范式的创新——汪丁丁、罗卫东、叶航三人对谈录[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宁;周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时代问题上给我们的启示[J];理论经纬;2010年00期

2 刘严宁;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审视当今的全球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吴惕安;国际工人协会的一个重要文献[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7期

4 倪家泰;;光辉的榜样,深刻的启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J];俄罗斯研究;1983年02期

5 荣剑;对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的再认识[J];江汉论坛;1987年04期

6 伍时霖;;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党思想[J];湖湘论坛;1990年02期

7 张鑫;孙莹光;;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之政治经济学分析[J];理论界;2007年11期

8 邓磊;;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9 赵曜;;《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求是;2008年12期

10 刘荣材;;论马克思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理论模式[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菁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贾东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史上闪光的经典——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60周年[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4 包心鉴;;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本质与价值[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5 王友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种基于社会转型的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布成良;;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之关系[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杨长鑫;;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几个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8 郝立新;王为民;;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云峰;;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肖远;;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目标内涵和路径选择[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黄宏;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7年

2 贾建芳;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N];学习时报;2008年

3 郑广永;从文化的落后看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和曲折[N];学习时报;2006年

4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N];辽宁日报;2007年

5 赵建平;从和谐与发展的关系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N];学习时报;2006年

6 孙来宾 李华 易重华 武汉大学博士后;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新探索[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林坚;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N];学习时报;2007年

8 蒋笃远;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9 姜异康邋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N];人民日报;200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探究“以人为本”最实质的诉求[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孝菊;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D];浙江大学;2013年

2 范星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3 张述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武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立林;竞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竞争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少进;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8 冷树青;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系统哲学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艳红;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能力与公正[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邹佰峰;论社会主义与自由[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森;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D];渤海大学;2013年

2 周启超;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3 贺团卫;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权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世奇;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8年

5 姚传健;人学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桂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全占;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陈云超;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关波兰民族问题的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王红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欧阳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24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24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