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知识的选择性披露”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nefits of th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y of "selective disclosure of knowledge" to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rough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encouraging enterprises to choose the strategy of "selective disclosure of knowledge" to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湘潭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06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搏;张喜征;;组织内部知识市场交易博弈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4期
2 侯健敏;党兴华;;研发合作及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9期
3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年05期
4 陈劲;陈钰芬;余芳珍;;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洪玲;;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赵昱;;区域创新绩效的竞争互补分析——对广西五大经济区专利产出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3 范丽娜;中国内地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杨晔;;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6期
6 王永锋;高建华;张智先;;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4期
7 谢子远;;产业集群能否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来自国家高新区的证据[J];科技和产业;2011年12期
8 陈汉梅;;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模式及问题[J];当代经济;2011年18期
9 万勇;;现阶段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分布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级区域数据的因子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浩;王继红;;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浩;衣保中;;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鞠晴江;曹瑛;;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果: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变化趋势系统分析——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黄庆德;张伟红;王成军;;区域创新水平与专利产出实证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潘鑫;王元地;朱晓宁;;区域创新能力:一个技术多元化的视角[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周西南;FDI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齐晓丽;差别化的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6 沈娜利;供应链环境下客户知识协同获取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陈伟;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创新效应与契约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怡;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理与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培育[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红兵;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和绩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莹;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苏朋;FDI对创新影响的区际传递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柳建容;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魏志成;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陶敏;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7 陶文玲;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8 苏先娜;基于创新协同的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韩俊;科技创新人才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强;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制度的建构[J];财经研究;2002年05期
2 龚艳萍,周育生;基于R&D溢出的企业合作研发行为分析[J];系统工程;2002年05期
3 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4 胡树华;李荣;;产业联盟中的企业集成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3期
5 李强;韩伯棠;李晓轩;;知识生产函数研究与实践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1期
6 陶长琪;齐亚伟;;R&D投入的影响因素与知识生产函数的应用研究——基于中国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7 詹湘东;;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4期
8 王立军;联手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合力打造黄金长三角——对沪苏浙联手共建长三角创新体系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3年03期
9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6期
10 袁立科;张宗益;;研发合作形成的信任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风平;;基于LS-SVM的区域创新能力预测模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寒峰;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川;赵喜仓;;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7年28期
2 魏守华;禚金吉;何Z,
本文编号:2170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7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