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两江新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7 18:48
【摘要】:基于GIS和RS软件解译分析1995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TM土地利用数据,探寻两江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区主要以林地、耕地为主,但总体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各地类的数量发生了变化,生态背景质量下降,土地利用程度处于发展期.②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且2000年后的下降趋势减缓;在研究时段内单位生态容量与单位GDP的比值均低于1,生态负荷超限,横向对比低于同期的全球、中国以及重庆等地,但高于同期的快速经济发达区.③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变化由小区域的零星变化转向成区片的变化,且总体生态资产减少.总之,以新近成立的两江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展开研究,对两江新区的发展方向及可持续发展利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Based on GIS and RS software, the land use data of TM in 1995, 2000 and 2007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in Liangjiang New are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tudy area mainly consists of wood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but the overall structure tends to be diversified and uniform, the number of local categories has changed, and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 has declined.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decreasing in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d decreased after 2000, the ratio of the unit ecological capacity to the unit GDP was lower than 1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ecological load exceeded the limit. The horizontal contrast i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such as global, China and Chongqing, bu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 in the same peri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assets changes from the small area to the region, and the total ecological assets decrease. In a word, the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Liangjiang New area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ests of the Liangjiang New area, which is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金】:2010年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调研课题“征地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征地范围划分问题的研究”(2010-08)
【分类号】:X196;F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福庆;陈文波;;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2007年07期

2 张云红;王道杰;江晓波;计伟;;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汪小平;周宝同;王小玉;陈希媛;;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程江;杨凯;赵军;吴健平;;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上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5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郑度,李双成;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6 李文楷;李天宏;钱征寒;;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2 唐娟;高敏华;王宏;李悦;;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吐鲁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1期

3 李广泳;安萍莉;王数;修峰;姜翠红;;东平湖老湖区生态退耕标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4 苏县龙;姜志德;;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环境成本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5 申海建;郭荣中;江艺明;黎雄5;;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罗建美;渠开跃;霍永伟;;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7 胡伟;;农田与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霍天阳;韩德梁;付静尘;韩烈保;;十堰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9 于智强;臧德彦;谢淑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10 刘菊梅;王皓;仝纪龙;袁九毅;张旭;王颖;;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及农地流失问题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银莺;张安录;;湖北省农地存在价值的CVM估值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范胜龙;;从耕地资源价值论我国耕地征用补偿的完善——以福建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葛少芸;;民族地区流域环境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例[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凤太;苏维词;赵卫权;;基于LUCC的重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梅卓华;孙洁梅;赵春霞;张哲海;;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7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申俊鹏;秦明周;;近20年河南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9 苏朝阳;苗长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开封市土地利用规划评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孟庆香;贺鹏飞;曲晨晓;陈常优;毋晓蕾;韦东;方明;梁留科;吕可文;王国强;王慧娜;苏朝阳;苗长虹;穆松林;高建华;;第十二章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加林;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海滨;生态资本及其运营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李晶;3S支持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时空差异与生态安全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10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易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柳州市生态用地规划布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浩;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测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胡漪;社会理性决策视角下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益测度[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姚小立;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彭军;巢湖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水环境污染评价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马玲;土地整理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徐赫;基于CVM与TCM的城市滨水空间游憩价值评估对比[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李卫锋,蒋依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白晓飞,陈焕伟;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熊小英,胡细英;人工控湖对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吴后建;王学雷;宁龙梅;芦云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5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6 程江;杨凯;赵军;袁雯;吴健平;;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水系百年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7 杨凯,袁雯,赵军,许世远;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8 彭建,王仰麟,张源,李卫锋,吴健生,陈大为;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9 冉圣宏;李秀彬;吕昌河;;土地覆被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模拟——以四川省渔子溪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10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叶琴,李凤全,叶玮,王天阳,朱丽东;土地利用变化对浙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5期

2 曹顺爱;冯科;江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6期

3 田耀武;黄志霖;肖文发;赵连江;赵赴钧;艾晓影;;基于RS和GIS的退耕还林模式对三峡库区黑沟小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3期

4 郑学辉;姚建;杨贤;严松;;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研究[J];四川环境;2008年06期

5 张飞;孔伟;;淮安市淮阴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6 季玉有;孙有林;;土地利用对古浪土地沙漠化影响及治理初探[J];甘肃林业;2008年02期

7 张敏;刘庆生;刘高焕;;长兴县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水质响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王秀丽;吴克宁;吕巧灵;关小克;张雷;赵珂;;郑州市郊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9 湛兰;周勇;徐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年02期

10 邵晖;胡宝清;严志强;;基于区域生态足迹模型的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尚德;陈若凝;;浅议土地利用与管理科学体系[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郭玉田;杨德军;黄自力;;襄樊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潜力分析[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韩美琴;陈银蓉;;柳州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持续性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郭荣中;申海建;张毅;;基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分析——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廖炳恒;隋U,

本文编号:2229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29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4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