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嵌入社会结构中的社会问题的分类逻辑——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8-09-08 06:24
【摘要】:社会问题现有分类研究没有勾勒出社会问题的本质属性与清晰边界。社会问题作为"公众议题"均源于"个人困扰"的客观存在,现代社会是自愿互利交换物品的场所,嵌入此社会结构中的社会问题的问题性客观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交换过程中想要得不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强制分配才能解决,称为分配问题,如看病难与贵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就业失业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教育收费问题;另一类是交换过程中不想要的得到了的问题,需要政府强制修订合约,称为合约问题,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社会治安、家庭婚姻问题等。除此之外,在人们指称的社会问题中还有一类价值问题,如色情、吸毒、赌博,其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判断。
[Abstract]:Th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problems does not outlin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and clear bounda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s a "public issue", social problems all originate from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personal distress". Modern society is a place where goods are exchanged voluntarily and mutually. The social problems embedded in this social structure are characterized by two kinds of objective problems. One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change process wants not to get, it needs the government to force the allocation to solve, it is called the distribution problem, such as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to see a doctor and expensive, the income disparity problem, the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problem, the housing problem, the old-age problem, the education charge problem; The other is the issue of unwanted access to the exchange process, which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force the revision of contracts, known as contract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rruption, public order, family marriage,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 category of value problems that people call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pornography, drugs, gambling, whether they become a problem depends on the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judgmen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研究所;
【基金】:郑方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绩效导向下的我国政府公共政策评估体系与机制研究(09BZZ027)资助
【分类号】:F0;C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园莉;;解析群体性突发事件[J];学理论;2011年08期

2 阎同军;王焕林;;关于同性恋的探讨——读者来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3 陈森龙;关于统计指标的定义和变量的分类[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4 余净植;;安乐死的分类——一个讨论的进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军虎;论调和平均数在平均数分类中的非独立性[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6 陈元,陈文伟;数据开采与统计学[J];统计与预测;2000年S1期

7 潘建平;;儿童忽视的分类和表现以及预防工作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03期

8 何星亮;;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J];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9 安秋玲;王小慧;;社会同一性理论述评[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马伦姣;;统计权数教学注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娟;;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剩女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成军;;正视社会问题,健全组织功能,完善治理策略——关于瓮安事件的社会学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世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优化社会管理机制的作用[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4 ;姜宗濂同志报告研究基地的筹建情况[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C];2007年

5 王爱华;;柔性低保:一个社会工作的视角[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翟鲁平;;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动向及预防对策[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冬梅;;草根NGO同媒体的合作与发展——以贵州省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梁景和;梁景时;;换位思考、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问题断想[A];“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胡晓慧;;金融危机下部分中小企业停业、倒闭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唐咏;;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以深圳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明镜亦非台;转型条件下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分析[N];中山日报;2009年

2 记者 郑灵巧;“恐艾症”成为新的社会问题[N];健康报;2011年

3 青连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N];学习时报;2006年

4 肖文涛;理性看待我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N];发展导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欧阳敏;啃老 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N];自贡日报;2005年

6 沈群;寻找消失的童年[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刘静邋江国成;国家统计局:最受关注社会问题首推医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唐骏;重新调整自己[N];人民日报;2009年

9 实习生 何媛 本报记者 靳勇;小空间里的大世界[N];大庆日报;2010年

10 余家傲;让“啃老族”早日自食其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朴千荣;浅论不当消费和社会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爽;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4 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D];复旦大学;2006年

5 何玉宏;城市绿色交通论[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晓虎;制度变迁的价值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0年

7 苏布德;新巴尔虎蒙古社区的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晗婧;福州沿海偷渡多发地区的社会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2 宫秀丽;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思想评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张敏;城市更新改造中社会利益的保障与维护[D];同济大学;2008年

4 潘晓;生存紧张与抉择困境[D];吉林大学;2007年

5 饶斌;我国城市房屋租赁管理中的群租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阳;对当今中国未婚妈妈现象的伦理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费微;我国“啃老族”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侯茂苹;豫北传统型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9 苏兰花;社会工作者素质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秦文鹏;角色困惑,,矿区社会变迁过程中社区所面临的制度困境[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9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29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