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网络效率优化视角下的集群最优创新合作绩效

发布时间:2018-09-18 09:51
【摘要】:基于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建立集群主体的理性创新合作决策模型及合作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机制,运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及最终形成的稳定状态网络,根据遗传算法原理优化计算得到最优效率网络。在不同的知识溢出效率水平下,比较分析稳定状态网络和最优效率网络的效率和公平性、基本拓扑结构特征以及集群主体创新合作的知识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网络会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当知识溢出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效率提升空间更大;稳定状态网络是小世界网络,最优效率网络更接近于随机网络;合作网络自组织演化的低效率源于合作不充分、缺乏高成本的远程合作关系、合作过于局部化、偏好连接下的合作规模非均衡性以及过分依赖知识互补性等因素。最后从网络效率优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提升集群创新合作绩效的政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cluster in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the rat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cluster agent and the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network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law of the network and the stable state network are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optimal efficiency network is obtained by optimizing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algorithm. At different level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fficiency,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of stable state network and optimal efficiency networ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topology and the 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of cluster agent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evolves from organization to stable state; when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s at the middle level, the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efficiency of the network is improved, and the stable state network is a small-world network. The optimal efficiency network is more similar to the random network, and the low efficiency of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network is due to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 lack of high-cost long-distanc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and cooperation is too localized. The disequilibrium of cooperation scale and the over-reliance on 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 under preference connection. Finally, from the angle of network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luster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01022,71201108,7137104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1460,2013T60295)~~
【分类号】:F062.9;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锐;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7期

2 黄玮强;庄新田;姚爽;;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扩散研究[J];管理科学;2012年02期

3 刘建平;申作平;莫超;;复杂网络思想在上海世博会旅游产业集群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9年12期

4 刘华容;曹休宁;;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的合作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3期

5 龚玉环;卜琳华;孟庆伟;;复杂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5期

6 黄玮强;庄新田;姚爽;;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年05期

7 田钢;张永安;;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0年01期

8 李文博;张永胜;李纪明;;集群背景下的知识网络演化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秀珍;武丽丽;;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演化模式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年03期

2 张文春;;基于复杂网络的高技术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06期

3 朱华晟;吴骏毅;魏佳丽;李伟;付晶;;发达地区创意产业网络的驱动机理与创新影响——以上海创意设计业为例[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4 李琳;韩宝龙;;地理与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以我国软件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5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肖伟科;;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J];系统工程;2007年05期

6 章丹;胡祖光;;基于Matlab仿真的技术创新网络的无标度特征[J];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7 黄训江;;集群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特征[J];系统工程;2011年12期

8 王涛;罗仲伟;;社会网络演化与内创企业嵌入——基于动态边界二元距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

9 戴眉眉;楚岩枫;;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链风险传播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9期

10 陈亮;陈忠;韩丽川;郭浩;朱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员工知识存量测度及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群林;邵云飞;;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四川新都家具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蔡猷花;陈国宏;刘虹;蔡彬清;;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整合交互影响模型及仿真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王国成;;复杂经济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拟实证——数量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视角[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夏青;团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与创新团队竞争优势提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闫莹;基于合作竞争的网络组织演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许登峰;基于社会网络的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林敏;基于个体选择的研发团队知识转移与创造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廖丽平;模糊社会网络分析(FSNA)及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9 朱永跃;产业集群演化不同阶段对创业人才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胡兴球;基于社会关系的中小企业网络协调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成富;南山区创建国际级创新区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京;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蒋玉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雪春;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顾凯;中关村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董芳;网络关系和网络位置对家纺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7 付珍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陈婷婷;高技术企业集群知识创新建模与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王晓荻;企业网络视角下R&D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付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科技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缉慈;关于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杨美霞;;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3 曹休宁;刘友金;;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集群企业信誉机制[J];财经研究;2006年11期

4 李文清;贾岷江;;IT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关村、新竹和硅谷案例的比较[J];当代经济;2006年07期

5 王缉慈,宋向辉,,李光宇;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扩散[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6 王林;张婧婧;;复杂网络的中心化[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01期

7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肖伟科;;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J];系统工程;2007年05期

8 邝国良;阳水长;;政府主导模式下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特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年11期

9 杨锐;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7期

10 蔡宁;吴结兵;殷鸣;;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钱震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合作行为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飞帆;程方启;;面向产业集群内多供应商的订单分配模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年01期

2 王静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年19期

3 黎继子;马士华;郭培林;刘春玲;;基于横向合作的集群式供应链跨链系统设计[J];系统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4 陈金丹;胡汉辉;杨煜;;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知识演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1期

5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6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7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8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9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10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得志;谢如鹤;罗荣武;;物流园区布局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6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2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7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9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张英;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导向[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黄海燕;产业集群与政府职能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宋建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47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47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