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12 10:13
【摘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也是学界历来争论不已的热门话题。我们首先从剖析亚当.斯密的研究对象理论尤其"斯密难题"入手,倡导把经济现象层次上的研究对象与本质层次上的研究对象融为一体。如果只重视前者,往往就会在表象层次兜圈子而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庸俗化泥潭;如果不重视前者,往往就会热衷于贴标签而陷入教条主义陷阱。其次是对于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进行深入解读,其中包括"思想总体"再现"具体总体"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方法,以及关于中介范畴、中介环节和中介运动的理论,深入阐述了以生产力-中介范畴-生产关系模式为特征的研究对象总体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选择能够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平衡发展的中介范畴和突破口,从而推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尤其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理论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
[Abstract]: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method is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it is also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We begin by analyzing Adam. Smith's object theory, especially Smith's problem, advocat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level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essential level. If we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ormer, we will often be caught in the vulgarization quagmire criticized by Marx at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f we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er, we will always be keen to label and fall into the trap of dogmatism. Secondly, it deeply interprets Marx's overall methodology,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olitical economic logic system of "thought collectivity" and "concrete collectivity",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intermediary category, intermediary link and intermediary m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search objec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ivity-intermediary category and production-relation model, is expounded in depth. To construct a 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elect the intermediate category and breakthrough that can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specially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is i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method theory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0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长福;;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点商榷[J];经济研究;1981年01期

2 孙可庸;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论及产权改革──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之九)[J];改革与战略;1994年04期

3 王积业;;试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J];经济研究;1961年06期

4 张宇;;《现代政治经济学》评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肖金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J];财经研究;1991年03期

6 刘凤义;;超越与探寻——评新世纪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学》[J];读书;2007年11期

7 逄锦聚;;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三议[J];经济纵横;1991年08期

8 贾志永;;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三个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05期

9 常修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统编教材编写、修改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科学;1982年03期

10 王新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在新;;关于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2 许兴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3 王浩斌;;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建构的必由之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张华荣;;深入学习《资本论》方法论 构建政治经济学新体系[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5 王建国;;澄清对马克思方法论的四大误解——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创新[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张维闵;;方法、对象、结构与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建平;;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新视角[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8 杨新华;杨永雄;葛长友;;劳动价值论方法论解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新动向[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平;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中)[N];学习时报;2009年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徐贵相;从《资本论》中找寻解决现实矛盾的钥匙[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胡为雄;准确解释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学说[N];学习时报;2009年

5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一兵;资本主义在“自我升级”吗[N];解放日报;2009年

6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张建君;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N];北京日报;2009年

7 顾海良 武汉大学;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英焕;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之根本[N];学习时报;2009年

9 海军潜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刘炳福;“斯密难题”与市场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仰海峰;消费社会与资本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2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3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4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5 戴瑞姣;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郑飞;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汪芳;青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刘t坭,

本文编号:2265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65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