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间的脱钩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0 to 2010, an analytic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coupling of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measuring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n Gansu Provinc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DP elasticity of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in Gansu Province is between 0 and 1 from 1990 to 201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are relatively decoupled, and 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is controlled by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Gansu Provinc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decoupling of econom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echnical level of emission reduction in Gansu Province is relatively low. In addition, the energy structure based on coal for a long time has limited contribution to the 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Therefore, when making relevant policies, we should focus 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ptimize energy structure and promot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GG1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8)
【分类号】:F127;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延斌;董大朋;陈才;;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2 郭承龙;张智光;;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3 赵栻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J];环境科学;2011年11期
4 张炳;毕军;葛俊杰;王仕;刘凌轩;;江苏苏南地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年03期
5 王锋;辛欣;李锦学;;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J];中国市场;2010年13期
6 石彦;杨庆媛;冯应斌;;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7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8 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9 刘怡君;王丽;牛文元;;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10 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赵栻泰;;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芳;;敦煌绿洲农业发展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梁伟;汤瑛芳;王恒炜;沈慧;;定西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朱晓娟;孙婧;;基于郊区城市化理论的萌芽型城中村研究——以兰州市西果园镇柴家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5 毛雁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8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9 段显明;童正卫;;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析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正帅;;我国零售业低碳运行的对策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8 马红祥;吕剑平;;经济增长与城市环境压力“脱钩”分析——以兰州市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吴国华;侯进生;;碳排放变化效应分解及其对策——基于山东省数据:1995-2010[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占魁;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敬宇;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9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双喜;甘肃省能源消费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查祥德;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海强;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学敏;江浙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比较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6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孙强;蔡运龙;;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邢秀凤,曹洪军,胡世明;青岛市“三废”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5期
6 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8 段宁,邓华;“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10期
9 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10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s,
本文编号:2291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9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