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建国初期刘少奇的供销合作社理论探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11:38
【摘要】:刘少奇的供销合作社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他对供销合作社的战略地位和性质、作用、组织方式、经营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这种理论及其实践有一些不足之处:没有提出要建立一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由集体所有改变为全民所有、政府不断直接干预其内部事务、对私商的打击和排挤比较严重等。但瑕不掩瑜,建国初期供销合作社基本形成了遍及全国广大农村的独立的商业网,及时而廉价地向农民供应生产资料并给予技术指导,有利于稳定当时飞涨的物价,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物资交流,有利于打破外国对我们的经济封锁。刘少奇的供销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对于解决当今农村的很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Abstract]:Liu Shaoqi's theory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basis, social foundation, economic basis and mass basis. He discussed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nature, func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is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there is no proposal to establish a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which gradually changes from collective ownership to universal ownership, and the government continuously and directly interferes in its internal affairs. The blow to the private business and the crowding out is quite serious and so on. Howeve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basically formed an independent commercial network throughout the vast rural areas of the country, supplying peasants with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providing technical guidance in a timely and cheap manner, which was conducive to stabilizing the soaring prices at that time.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exchange of goods and materials in our country and is conducive to breaking the economic blockade imposed by foreign countries on us. Liu Shaoq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still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solving many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LS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721.2;F09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化民;建国前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两种战略构想[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2期

2 郑崇玲;;刘少奇与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理论的创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1期

3 刘雪明;1957—1966年党的个体私营经济政策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2期

4 徐文秀;刘少奇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李曙新;建国前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思想论析[J];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6 周新华,鲜于浩,潘利红;毛泽东、刘少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在酝酿前后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6期

7 王世谊;刘少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探析[J];攀登;1998年06期

8 许建文;我国农业合作化中的四次争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黄峥;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06期

10 王世谊;刘少奇:承前启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者──兼论刘少奇的探索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J];学术季刊;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小燕;;刘少奇合作社经济思想探微[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杨洁;中国20世纪20—40年代的企业制度思想[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李曙新;探索中的双重变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若干重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钱守云;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德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勇;黑龙江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田锡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试办托拉斯探析[D];河南大学;2001年

3 胡清芬;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内部组织结构改革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冀;建国初期市场化进程中断的原因与影响[D];河南大学;2002年

5 周新华;决定共和国发展趋势的1953年[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高翔莲;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海萍;探析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和速度认识歧见[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金柱;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实践中断的原因探析[D];河南大学;2004年

9 李建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际原则的借鉴与修正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孙露;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刘少奇农业合作化思想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且岸;;韧的追求·艰的探索——对侯外庐翻译《资本论》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萧栋梁;;略论刘少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A];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C];2004年

2 童广俊;;建国初期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初探[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叶明勇;;对毛泽东肯定1951年山西试办合作社的再认识[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凌;论“桎梏”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李凌;论“桎梏”[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周叔莲;再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之三)[N];发展导报;2001年

4 郭铁民;合作制与股份合作制[N];福建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立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及其嬗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戈超;论刘少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D];南昌大学;2009年

2 梁志敏;建国前后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高翔莲;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闵宪伟;刘少奇对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贡献[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妍;关于刘少奇探索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孙露;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刘少奇农业合作化思想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段晓萍;刘少奇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军;十年探索时期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熊慧;刘少奇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比较略论[D];湘潭大学;2006年

10 李仁卿;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探析[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44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44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