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11-25 14:07
【摘要】: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大气CO2浓度、缓解气候变化、改善区域环境条件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对象。本文对城市森林碳汇研究进行了概括,从碳汇时空分布和城市森林与低碳发展关系两方面评述了城市森林碳汇特征,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样地清查法、遥感估算法和微气象学法3种城市森林碳汇估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现状。最后对城市森林碳汇特征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各种碳汇核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的局限性,指出样地调查、模型模拟和遥感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未来解决尺度耦合问题、提高估算精度以及研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趋势。
[Abstract]:Urban fores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system,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improv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urban forest carbon sinks is summari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carbon sinks are reviewed from two aspect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sink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forests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the most widely used sample land inventory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ree methods of estimating urban forest carbon sinks by remote sensing and micrometeorology. Finally, the de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carbon sinks are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accounting methods of carbon sink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sample plots is pointed out.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odel simul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is the main trend to solve the scale coupling problem, improve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and study the carbon cycle of urban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6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3B04-06、2012BAC20B12-06) 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2012A010800011-4)资助
【分类号】:F299.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2 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周国逸;;广州市林业碳汇措施——从近10年森林碳汇动态谈起[J];中国城市林业;2007年06期

4 李洪甫;李洪泽;谢庆国;;森林植被碳贮量估算及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0年05期

5 杨海军;邵全琴;陈卓奇;张帅;;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6 李惠敏,陆帆,唐仕敏,唐礼俊,吴千红;城市化过程中余杭市森林碳汇动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王大睿;;厦门城市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时空变化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李敏霞;牛冬杰;李风亭;郭茹;曹柏静;;上海市与东京市陆地碳汇核算与比较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8期

9 王淑君;管东生;黎夏;宋巍巍;;广州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异质性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沈文清;马钦彦;刘允芬;;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迪生;基于生物量计测的北京城区园林绿地净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宫守飞;;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2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3 王雪薇;;城市森林在城镇化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和建设理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4 代海燕;张秋良;魏强;郭鑫;;不同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受密度影响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5 张毓;蔡振媛;;青海主要乔木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6 邓祥征;姜群鸥;战金艳;;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7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王红岩;高志海;王t+瑜;白黎娜;吴俊君;;基于TM遥感影像丰宁县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9 岳锋;杨斌;;不同防治方法对思茅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0 刘正刚;洪祖荣;;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伟东;窦军霞;苏晨;王耀庭;;北京郊区顺义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特征研究[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孙明学;;提高和保护森林碳汇加快林业碳汇经济的发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素青;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筱婕;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郑宁;低丘山地人工林显热通量空间代表性和尺度效应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范渭亮;毛竹林参数遥感定量反演与软件实现[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窦荣鹏;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顾明;海—气动量通量及海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丁言峰;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许善财;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继刚;;城市绿地降温效应机制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2 刘向国;;城市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4期

3 李想;李海梅;马颖;刘培利;;居住区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08期

4 翟明普;北京西山地区油松元宝枫混交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5 关玉秀 ,董世仁;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研究(Ⅱ)——河北承德与山西太岳油松林生产力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6 刘春江;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7 孟宪宇;使用Weibull函数对树高分布和直径分布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8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9 孟宪宇,邱水文;长白落叶松直径分布收获模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10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永春;王军英;;城市化发展与减轻热岛效应的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李令军;虞统;;基于MODIS数据解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继志;张光智;杨元琴;徐祥德;;北京及周边地区雾形成过程与大气污染特征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喜全;王自发;郭虎;;城市化进程对北京降水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曹广真;毛显强;李贵才;王今殊;刘勇洪;;北京市地表温度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于淑秋;张光智;王继志;;近50年北京大气云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基于MODIS LST产品的北京城市热岛(冷岛)强度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哈申格日乐;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单奇华;城市林业土壤质量指标特性分析及质量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辉;基于CITYgreen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杨保东;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马秀梅;北京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及大气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胡赫;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北京市建成区绿地生态效益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昕,孙铭,朱俊,董巍,王祥荣;上海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杨昆,管东生;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2期

3 周力军;中国城市森林的未来[J];森林与人类;2002年12期

4 吴泽民,JoeR.McBride,David J.Nowak,杨军 ,Sheauchi Cheng;合肥城市森林减少大气污染的效果[J];中国城市林业;2003年01期

5 范淑梅,郑晓非;城市森林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赵敏;丁慧勇;高峻;;城市森林固定CO_2价值评估[J];生态经济;2007年08期

7 归真;中国城市森林的未来[J];国土绿化;2003年01期

8 吴珊珊;张峗齐;王陆军;徐小牛;;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储量[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年04期

9 ;北京将增建大面积“城市森林”减少碳排放[J];中国城市林业;2010年04期

10 魏晶;邓红兵;吴钢;;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蓉;曹春香;徐敏;张颢;赵坚;陈伟;郑盛;;基于RS的三江源湿地碳储量估测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徐海龙;马志华;陈丽梅;乔秀亭;;发展中国海洋碳汇项目的初步构想[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天津;;大力开发森林碳汇交易的对策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周曙东;;碳储存技术与碳汇经济的相关思考[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5 潘根兴;朱世桂;;江苏农业碳汇经济分析与建议[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6 李有志;张灿明;马丰丰;;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分布格局[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金大刚;;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介绍[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亮光;;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森林营建[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雯燕;;营造城市森林,推进银川市生态建设[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生物炭增汇减排作用及其发展前景展望[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唐学章 杨光平;中国碳汇黎平项目工作圆满结束[N];贵州民族报;2005年

2 陈代永 童大志 裴敏政;“城市森林违背科学”决不可讹传[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3 记者 刘国旺;云南青海西藏可获得碳汇补偿金[N];中国财经报;2008年

4 记者陈亚军;圣象集团致力打造国内碳汇林业制造平台[N];中国建材报;2010年

5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 董恒宇;整合碳汇资源 提高发展质量[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记者许晓东 通讯员崔楠;内蒙古着力构建“碳汇大区”[N];中国煤炭报;2010年

7 记者 郭起豪;西部加快新能源利用增加碳汇潜力[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临安记者站 方向东 通讯员 朱永军;临安科技城里种下“碳汇林”[N];杭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春花;永葆青山绿水,,首选碳汇林业[N];湘声报;2010年

10 ;关于倡导开展碳汇造林的意见[N];昆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清山;柑橘林碳汇潜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刘刚;洪湖市湿地景观演替及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马琼芳;若尔盖高寒沼泽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李英;基于居民支付意愿的城市森林生态服务非政府供给方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5 谢锦忠;中国不同竹产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哈申格日乐;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王艳;中国温室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牛皓;绿色屋顶环境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飒;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2 李晓阁;城市森林净化大气功能分析及评价[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陈辉;基于GIS的成都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及其与热岛分布的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慧娟;保定常见绿化植物滞尘效应及尘污染对其光合特征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5 唐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我国碳汇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仿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园园;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及固碳潜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哈斯础鲁;长江上游地区碳增汇与预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韩晋榕;基于InVEST模型的城市扩张对碳储量的影响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秦占飞;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56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56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