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启示
[Abstract]:As for economic growth, although economists put forward many theories abou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the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Robert, American economist. Solo stressed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four main factors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re: system effect, resource effect, market effect and learning effect. The key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our economy in the future lies in perfecting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61.2;F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一耕;制度创新与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刘渝林;公共资本与西部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07期
4 姜国刚;;从劳动分工到资源分工的内生演进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5 许有松;;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模式的制度经济学解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渝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杨海轮;论从对抗性竞争到合作竞争[J];财经科学;2002年06期
8 刘拥军;论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J];财经科学;2005年05期
9 殷孟波;贺向明;;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与实证[J];财经科学;2006年06期
10 高静文;金融发展与东北地区的资本供给[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国刚;尚井杰;;循环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工的内生演进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牧;东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评价与信息技术示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迟庆林;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吴永红;跨国公司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5 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郑小平;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及其矢量再造[D];四川大学;2003年
7 范领进;知识价值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胡碧玉;流域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王顺华;从抑制通货膨胀到治理通货紧缩[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光彬;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D];西北大学;2001年
2 张定;非市场缺陷及其消弥[D];郑州大学;2001年
3 裴峰;论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权威[D];郑州大学;2001年
4 祝影;文化视野中的城乡发展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郝继涛;发展中的贫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张强;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7 陈长彬;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制度分析[D];福州大学;2003年
8 张吉鹏;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王俊芹;知识经济时代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刘宇鹏;河北省政府农业投入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书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2 John Cridland;;“我更关注绿色的经济增长”[J];低碳世界;2011年04期
3 黄菁;陈霜华;;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4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王良举;王永培;李逢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吗?——来自CO_2排放量的国际数据验证[J];软科学;2011年08期
6 李雪;;关于价值的计量模型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3期
7 朱启才;;权力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予娇;;山东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9 陈延斌;陈才;;辽宁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9期
10 蔡元成;;分工与经济增长: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的角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罗斌;;论知识流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6 张妍蕊;温新建;;论技术创新扩散与经济增长[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7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守纪;;法律起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林金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及实现机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王军;;健康、贫穷与经济发展[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谷亚光;经济增长与道德是什么关系[N];中国改革报;2009年
2 汪龙;经济增长可能超过预期[N];国际金融报;2000年
3 潘启雾;发展绝不仅局限于增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丁茂战;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樊春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N];科技日报;2000年
6 特派记者 师琰;经济增长不应该是直线式的[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增长的测度[N];中国财经报;2003年
8 孙立平;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变化[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李华芳;云深不知处 揭秘无尽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董德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决定性方面[N];辽宁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田杨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朱翊敏;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管汉晖;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05年
7 潘向东;高技术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安排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南守重;金融深化、金融体制发展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玲;资本主义精神、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彭高旺;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3年
3 张光森;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邬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包桂英;环境低代价的经济增长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大平;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D];湖南大学;2003年
7 吴明哲;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厦门大学;2001年
8 周莹玉;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王凌云;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1年
10 胡莹;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66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6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