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综述——基于黑龙江省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8-12-23 07:59
【摘要】:准确有效的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成为碳汇研究工作的关键。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特点,选取现实可行的计量方法,即以森林蓄积(树干材积)为计算基础,结合蓄积扩大系数计算树木(包括枝木牙、树根)生物量,具体通过容积密度(干重系数)计算生物量干重,进而通过含碳率计算其固碳量。
[Abstract]:Accurate and effective measurement method of forest carbon sink becomes the key of carbon sink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xing'anling forest reg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asurement method is select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forest volume (trunk volum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expansion coefficient to calculate the trees (including branches and teeth). The biomass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 density (dry weight coefficient), and the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calculated by the carbon content.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GL059) 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团队项目(编号:DL11GC03)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11YJE63001)
【分类号】:F326.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郗婷婷;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6期

2 何英;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5年01期

3 赵林;殷鸣放;陈晓非;王大奇;;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2 贺红早;贺瑞坤;段旭;陈训;;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李高阳;马俊青;;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5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6 莫德祥;廖克波;吴庆标;覃静;;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7 焦树林;艾其帅;;喀斯特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分析——以贵州省红枫湖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刘景元;秦飞;王立东;何树川;;基于作用对象的城市绿色空间三大效益计量框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9 蒋林;林宁;莫德祥;卓宇;;桂东南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10 陶玉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军飞;;1990-2010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与固碳量研究[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2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HXL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路立;藏留洋;于顺东;刘健;;以实践为特色的生态服务功能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天津市城乡绿地系统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孙明学;;提高和保护森林碳汇加快林业碳汇经济的发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温继文;孙雪;赵淑颖;孙焕磊;;基于关联规则与聚类方法的林业碳汇区域划分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10 王迪生;;关于城市园林绿地碳汇问题的初步探讨[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蒋德启;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彭舜磊;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大气界面水碳耦合模型与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窦荣鹏;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杨丽丽;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蔡洁;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吕磊;湖南省5种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黄方;湖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经济价值及其生态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戴景晟;林分碳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珍,王德艺,张景兰,冯学全;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郎奎建,李长胜,殷有,郎璞玫,王维芳,刘鹏,刘刚;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文杰,石福臣,祖元刚,杨逢建,毛子军,小池孝良;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网的建设和发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吴家兵,张玉书,关德新;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方法与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陈育峰;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6 王绍强,周成虎;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7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李正泉,伏玉玲;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S2期

8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S2期

9 赵士洞,汪业勖;森林与碳循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年03期

10 李顺龙 ,杜咏梅 ,蒋敏元;我国森林碳汇问题初探[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文强;;森林碳汇资产内涵探析[J];经济师;2008年09期

2 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森林碳汇研究与碳汇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3 李华;陈飞平;曹建华;;森林碳汇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

4 张浩;郑莉琼;杨晓峰;胡文;杨佐忠;;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11年05期

5 刘豪;高岚;;推进广东省森林碳汇项目发展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2013年15期

6 漆雁斌;张艳;贾阳;;我国试点森林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4期

7 欧阳光;赵晓伟;马焕成;;森林碳汇浅议[J];硅谷;2008年21期

8 ;森林碳汇[J];求是;2010年01期

9 谭志雄;;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年02期

10 蒙光伟;;森林碳汇计测方法及其发展方向[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2 方小林;高岚;赵t,

本文编号:2389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89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