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合作中的社会困境与社会正义——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经济学跨学科研究
[Abstract]:In the game of public goods, hitchhiking leads to the collapse of cooperation, which is a well-known social dilemma.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ree-rider punishment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public cooperation. But punishment is costly, and it induces second order hitchhiking, which leads to the collapse of punishment mechanism. This situation is called second order social dilemma. How to resolve this dilemma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this field. It is prov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of a multi-agent (Multi-Agent) evolutionary game stochastic process that, without changing other assumptions, as long as the return of public goods is large enough, the penalty behavior can maintain a stable evolutionary trend. Studies show that as the return on public goods increases, the evolutionary advantage of second-order hitchhiking for the penitentiary will shrink; when this advantage is small enough, it may be offset by the randomnes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social justice with the aim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resolve the social predicament, in the public coop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The sense of justice in human na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is social norm.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批准号:11JHQ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广义虚拟经济专项研究基金(批准号:GX2011-1016Y)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科研培育项目和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对该项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F062.6;F224.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2 叶航;汪丁丁;贾拥民;;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3 陈叶烽;叶航;汪丁丁;;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英;;略谈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廖建新;;“氏族”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道升;试析汉字婚俗现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陆勤毅;和县猿人的发现和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6 江三良;;资本属性、公平分配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孙海洲,孙玮;从地下考古看华夏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8 周海燕;关于“集体责任”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李华华;;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磨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杨纪青;杨硕;华丽;袁磊;杨健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人利他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许娇;周小亮;;互惠偏好视角下的知识生产激励锦标赛模型之反思与探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程宇;;引入“政府型强互惠”假设的不完全资本市场的演化[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付才辉;;制度的分层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5 曹和平;张博;周建波;张志祥;;不同文明间经济动力学机制共源性因子管理初探——复活节岛和摩梭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比较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薛宁兰;;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社会的文明选择——学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7 吕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解放[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苏令银;;公平正义: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关键词[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冯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皓白;社会创业动机、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洁;离婚后扶养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鹂然;论“疾病”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夏兰英;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纪军;中国的信任结构及其决定——基于一组实验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2 叶航;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的逻辑缺陷[J];经济学家;2003年01期
3 叶航;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5年03期
4 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5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6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7 叶航;汪丁丁;贾拥民;;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8 周业安;宋紫峰;;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一项实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9 汪丁丁;再谈合作的发生学[J];IT经理世界;2004年22期
10 汪丁丁,罗卫东,叶航;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秋红;;论城乡统筹中农村劳动者就业的促进与保障[J];探索;2008年06期
2 彭长生;;PPM:一个公共品博弈的机制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赵玉洁;王平心;;利他偏好的内生模型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经纬;2008年02期
4 秦海英;王冠群;;利他互惠行为与中国经济转型期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公共品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01期
5 田英;;追求社会正义 维护法律尊严 记湖南省株洲市工商局市场管理分局局长李晋宏[J];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21期
6 ;暴力拆迁史的终结[J];文史参考;2010年02期
7 郑永年;;如果是利益博弈的话,,那么就要有规则[J];新经济杂志;2007年10期
8 景凯旋;;减薪还是减税?[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年07期
9 江南;;“四限”调控,后果想好没有[J];社会观察;2010年11期
10 温国铭;;关于“国退民进”产权改革的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文同爱;;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环境公平和环境效率[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和谐社会:社会契约的重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魏文彪;政府在平衡外企利益与工人福利上应有作为[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岳建国;开发商为何希望政府少管拆迁[N];广东建设报;2005年
4 岳建国;开发商为何也希望政府少管拆迁[N];南方周末;2005年
5 韩剑飞(作者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和谐劳动关系与魅力城市发展[N];长治日报;2006年
6 胡立彪;莫让维权再遭成本之痛[N];中国质量报;2007年
7 魏文彪;政府应当平衡外企利益与工人福利[N];经理日报;2006年
8 范大中;就算房价拐点来了又怎样?[N];商务时报;2007年
9 FN记者 刘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N];金融时报;2006年
10 本报评论员;统筹城乡 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增芬;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及其中国意义[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2 孙宝建;残疾人就业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叶幸男;当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0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