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
本文关键词: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
发布日期: 2014-04-09 发布:
2014年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搜寻理论着眼于解释现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大量职位空缺;而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说,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搜寻理论 匹配理论 劳动力市场 均衡失业
一、搜寻理论概述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是永续存在的,在职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薪资等因素而去寻找更加理想的工作;每年,又有以毕业生为代表的大量新生劳动力流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寻找工作;同时,退休的工人、经理人退出这个庞大的市场,留下了一些职位空缺,促使企业、单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填补。但是,由于市场信息并不是完全充分的,劳动者又具有异质性,即使在职位空缺数量与失业人数均等的情况下,空缺与失业还是会并存。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以便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工作搜寻,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此现实条件下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工作搜寻理论将搜寻行为划分为外部工作搜寻与内部工作搜寻两种情形。对于外部搜寻,假设求职者对工资分布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时排除了在职搜寻。它把“可接受工资”作为一个关键值,结合边际收益法则用来解释求职者是否接受工作的行为,并且分析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这一关键值的影响。该理论还引入了雇佣成本以及工会力量这两大因素,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内部工作搜寻的行为。
二、匹配理论概述
匹配理论的核心是匹配函数,它被认为是一种“搜寻工具”,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描述了空缺职位数、求职人数与匹配完成的职位数量的关系。匹配理论致力于对一些变量如何影响失业进行定量分析,它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协调失灵,求职者的异质性,不同市场的加总以及流量存量匹配。协调失灵指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多人申请同一岗位和多个岗位无人申请的情况,从而导致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情形。求职者的异质性包括搜寻强度,保留工资和失业时间等因素。不同市场的加总则是指由于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限制造成摩擦,从而导致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至于流量-存量匹配,则是指:把求职者一次向一个职位申请的行为扩展为求职者首先经历一个了解职位空缺情况的过程,然后向他认为可接受的所有空缺职位发出申请。
用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匹配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在稳定均衡静态下,失业保险福利和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位破坏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上升会提高失业率,而匹配过程效率和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则会降低失业率。并且失业保险福利、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匹配过程效率及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工资增长,而职位破坏率和利率的上升则对工资具有负效应。此外,对匹配模型进行超稳定状态的动态研究使得区分就业变化的总量冲击效应和再配置冲击效应成为可能。如果失业率与空缺率沿贝弗里奇曲线移动,那么就业变化就是由商品总需求或总供给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总量冲击效应具有使失业率与空缺率反向变动的特点。如果贝弗里奇曲线整体移动,那么就业变化就是生产的结构调整引起的,这种再配置冲击效应导致失业率与空缺率两者发生同步变化。对上述两种冲击的区分可以明确,解决失业应该采取总需求政策还是进行结构性改革。
此外,皮萨里德斯与戴蒙德等人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多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贝弗里奇曲线理论的正确性,说明失业率与空闲职位率在一定时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二是实际数据与对数线性关系的匹配函数有着较高的拟合关系,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基本成立;三是工作形成数量对求职人数的弹性系数在0.5与0.7之间。
三、搜寻理论与匹配理论的比较
(一)两者的联系
1961~1962年,施蒂格勒发表了两篇关于“搜寻理论”的文章;在序贯决策理论基础上,麦考克于1965年最先把搜寻理论应用于解释工作搜寻行为。搜寻理论诞生。
1979年霍尔第一次将匹配函数的思想运用到劳动力市场摩擦问题的研究中,同年,皮萨里德斯分析了只存在两种工作搜寻途径时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匹配结果,扩展得出了“工作匹配函数”,也是在这一年,戴蒙德等人揭示匹配函数的本质是劳动力市场的“搜寻技术”,并推论出了匹配函数的形状。1980年罗杰提出“雇佣函数”的概念,用一个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实例描述空闲职位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的演化过程。至此,匹配理论的基础建立。
可以看出,搜寻理论与匹配理论是不能割裂开来的,虽然匹配理论的兴起略晚于前者,但这两个理论的发展是交相融合的。早期搜寻理论是匹配理论发展的基础,它为匹配理论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匹配理论的函数思想又进一步推动搜寻理论的拓展,推动搜寻理论的纵向深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研究并解决失业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两者的区别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概述,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搜寻理论着眼于解释现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大量职位空缺;而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说,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早期搜寻理论对可接受工资的影响赋予了很高的权重,其隐含假设为只要求职者愿意将可接受工资降到足够低,就总能找到工作;同时,雇佣价格的信号功能过于明显,这与市场信息不充分的假设又相背离。虽然搜寻理论讨论的是摩擦性失业,但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古典经济学的影子。古典经济学的瓦尔拉斯市场是理想的、无摩擦的,市场价格能够反映所有供求信息,价格机制会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工资弹性,自行调整价格即能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使找工作的人能找到空缺职位,从而达到均衡。厂商出什么样的工资,就有什么样的工人,工人愿意出的力也是与其工资相对应的。只要失业者将自己的标准降到足够低,就总能找到工作。很明显,早期的搜寻理论还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进行研究的。与之不同的是,匹配理论充分运用匹配函数,多个变量的影响有效地降低了保留工资的权重,避免了将保留工资作为作为导出失业的主要经济机制,更加客观地反映了搜寻匹配理论的基础思想: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搜寻理论的外部搜寻部分只强调了求职者对工作搜寻的作用,而雇主与求职者“讨价还价”的摩擦过程并未得以体现,这种双向关系才是工作搜寻的核心问题。而搜寻理论的内部搜寻部分又认为雇佣成本与工会力量等外生因素是导致这种行为存在的主导因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搜寻行为这一动作的实施者。可以说,搜寻理论并没有真正将求职者与雇主的摩擦过程研究贯穿于内外部工作搜寻的始终,而是将这两个因素分别作为影响内外部搜寻的关键因素。与之相对应的,匹配理论的模型不存在这种“割裂”的问题,正是这两方面的博弈才能推导出函数的最终成立。
早期搜寻理论外部搜寻部分的假设中排除了在职搜寻,这与生活实际大相径庭,事实上,大量的摩擦性失业正是由于在职外部搜寻造成的冲击;匹配理论在这一点上做了修正,它研究了在岗外部搜寻对失业的影响,其中显著地表现即为在岗寻职者增加了失业队伍的拥挤性,从而增加了失业的持续性,很显然,这与生活实际是高度吻合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周期性呈现严峻态势正是受在职外部搜寻影响的例证。
一定程度上,早期的搜寻理论局限于研究摩擦性失业问题,而匹配理论对于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长期失业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建树,扩展性大大优于前者。举例来说,一些国家因为政策因素,厂商不能随时自由地关闭岗位,这使得岗位创造与破坏更加倾向于周期性变化,另外在职工作者随着在职工作时间的延长,在职外部搜寻的意愿逐渐减弱,从而削弱了对失业的冲击,此外还存在着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由此看出,匹配理论对周期性失业等长期失业问题有了更加合理而具体的解释。
搜寻理论对失业水平的解释仍然停留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上,对失业水平的分析局限于劳动力供与求这两个宏观变量。而以皮萨里德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失业这一宏观问题微观化,从个体搜寻行为入手,以个体动机为导向,把整个劳动力市场中的搜寻行为理解为无数个个体搜寻行为的加总变形,利用搜寻强度、生产率等微观基础完成了建模的过程,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基础相结合,也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此外,匹配理论与早期搜寻理论相比,引入了均衡分析和随机分析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概率论思想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早期搜寻理论更多地进行定性分析),更加直观地向人们解释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过程。
传统的搜寻理论研究是置于静态的稳定环境之中的,而匹配理论从静态拓展到动态,从稳态研究发展到非稳态研究,更加接近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与搜寻理论相比,匹配理论更加广泛地分析了政策因素对失业的影响,服务现实的导向更加明显。
尽管匹配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摩擦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为政策评价提供了可以信赖的分析工具,这并不意味着匹配函数的分析方法已经完全成熟,其微观基础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诸如求职者的年龄特征、地理分布特征、学历状况以及政府的就业政策都需要纳人该理论的分析框架;而各种各样的匹配函数模型的完善过程也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搜寻理论也并非完全处于劣势,戴蒙德等经济学家大大丰富了搜寻理论的内涵,他们运用均衡搜寻思想,在微观基础上大大拓展了搜寻理论的实用性。失业者对于就业机会的寻找被看成是一个搜索匹配的过程,加强了与匹配理论的联系,或者说,实现了与匹配理论的融合,它也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排序现象并且从效率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政策启示
早期搜寻理论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醒,人们失业补贴等非工资收入可能具有的负外部性。匹配理论纵向深入讨论了这一点。匹配模型考虑了五种政策工具,包括由工人所支付的工资税、企业所得到或支付的就业补贴、雇佣补贴、解雇税、失业补偿,该模型讨论了失业补偿对保留工资和失业期限具有影响,边际税率会影响搜寻强度、岗位破坏率等问题。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一是为了减少岗位破坏,应当有更少的失业补偿、就业税,同时应该有更多的就业补贴;二是累进税可以抵消失业保险的非激励效应,其代价是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有效性;三是失业补偿能够被有效地设计。例如失业保险并非完全无效,降低其非激励效应而不是取缔它会是更优的选择。
从上述概括性的启示中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我国劳动力市场若能充分挖掘匹配理论的价值,结合国情,将该模型予以拓展,在量上调整失业补偿等政策工具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的就业形势必将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举例来说,在我国,“民工潮”与“民工荒”并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这一现象正是摩擦性失业的典型案例。以匹配理论为依据,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把握失业救济金合理的度将是一种值得考虑并长期坚持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著.均衡失业理论.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12.07.
[2](美)伊兰伯格著.现代劳动经济学 理论与公共政策 原书第10版.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3]陆铭.劳动经济学 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角.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运峰.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函数研究动态[J].北京:经济学动态,2003(01).
[5]马晓婕.工作搜寻理论文献综述[J].消费导刊.2009(01).
[6]乐君杰.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1.01.
[7]祖强.搜寻和匹配理论:市场失衡分析的理论基础——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J].唯实.2011(03).
[8]邹薇,代谦.戴蒙德经济思想评介[J].北京:经济学动态,2001(9)84.
[9]石莹.搜寻匹配理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J].经济学动态,2010(12).
[10]Diamond,Peter.“Aggregate Production with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with J.A. Mirrlees).
[11]Diamond,Peter.“Mobility Costs,,Frictional Unemployment,and Efficienc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ugust 1981.
[12]Diamond,Peter.“Aggregate Demand Management in Search Equilibriu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5).
[13]Diamond,Peter.“Rational Expectations Business Cycles in Search Equilibrium”(with D.Fudenber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
[14]Mortensen,D.and Pissarides,C (1999c),“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r market”,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15]C.A.Pissarides(1979),“Job matching with state employment agencies and random search”,Economic Journal 89:818~33.
[16]Pissarides,C.(2000),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Cambridge,Mass.MIT Press.
[17]E.Yashiv(2000),“The determination of equilibrium um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5):129~322.
作者简介:端木云霄(1992-),女,汉族,江苏如东人,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在线服务
本文关键词: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