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乌梁素海流域氮磷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23 21:26
【摘要】:以乌梁素海为例,以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投入产出表及巴彦淖尔市2008年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开展氮磷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研究了在经济-技术进步和征收排污税2种减排方案下,如何协调乌梁素海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与氮磷减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减排方案各具优势与不足.从环境效益来看,征收排污税方案的效果要优于经济-技术进步方案;但从对总体经济的影响来看,经济-技术进步方案则要优于征收排污税方案.经济-技术进步方案对当地GDP,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征收排污税方案则均不同程度地导致当地GDP,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的下降.因此,乌梁素海流域氮磷减排策略应是以经济-技术减排策略为主,以征收排污税减排策略为辅.
[Abstract]:Taking Wuliangsuhai as an example, taking the 2002 input-output tabl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2008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Bayannur City as the main data sources, the equilibrium analysis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arried out.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mission reduction in Wuliangsuhai Basin under two emission reduction schemes: economic-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llection of emission tax. The results show that each of the two schemes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view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 the scheme of emission tax is better than the scheme of economic-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the scheme of economic-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better than the scheme of collecting emission tax from th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economy. The economic-technological progress scheme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local GDP, 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residents' income, while the emission tax scheme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local GDP, 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residents' income in varying degrees. Therefore, the strategy of reduc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missions in Wuliangsuhai Basin should be mainly based on economic-technical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y, supplemented by emission tax reduction strateg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6-001-03,2009ZX07106-001-07)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任春涛;李畅游;全占军;曹有玲;孙标;刘刚;;基于GIS的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模糊模式识别[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段晓男,王效科,欧阳志云;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年02期

3 崔丽丽,王铮,刘扬;中国经济受CO_2减排率影响的不确定性CGE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4 孙惠民;何江;高兴东;吕昌伟;樊庆云;薛红喜;;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5 尚士友,杜健民,李旭英,申庆泰,金曙光,王俊,张云;乌梁素海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宁;宋海亮;朱光灿;李大成;吕锡武;;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改善湖泊水源地水质的效果[J];湖泊科学;2007年04期

2 种云霄;;利用沉水植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J];广州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3 郎宇鹏;朱琳;刘春光;李涛;朱小山;赵乐军;孙红文;;鲢鱼对淡水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2期

4 尹真真;邓春光;徐静;;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次级河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5 高明;杨浩;;滇池流域斗南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6 单平,殷福才;巢湖水污染防治回顾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崔秀丽,候玉卿,王军;白洋淀生态演变的原因、趋势与保护对策[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8 田永杰;唐志坚;李世斌;;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9 陈菊芳,江天久,杞桑,齐雨藻,王艳,徐宁,陈奕康;广东肇庆星湖浮游甲壳类的生态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1年06期

10 熊金林,梅兴国,胡传林;湖北四湖泊营养类型与轮虫群落的关系[J];动物学杂志;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杜健民;尚士友;马清艳;;草型湖泊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措施与工程实践[A];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扈仕娥;张广海;杨凤栋;扈仕勇;苏照辉;;黄河山东段水环境污染状况及防止措施[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3 刘志礼;;污染湖泊必须实施综合治理 生物净化是治本之策[A];2005中国国际水处理技术高级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厉恩华;大型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6年

2 李裕元;坡地土壤磷素与水分迁移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黄昌发;上海市城郊结合部河道水环境研究和整治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骆东奇;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汤艳杰;铁锰氧化物界面反应研究及其环境矿物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6 阮仁良;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的机理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宁;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马徐发;道观河水库渔业资源、环境和生态学管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张玉珍;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吴永贵;利用水n炃鞴庑形嗖馑寮巴寥乐械子胫亟鹗舻纳锒拘訹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灿;退化水体水生植被恢复途径及机理初步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黄沛生;太湖消浪工程对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体营养结构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3 刘治华;重污染湖泊沉水植被重建的生理生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莹;铜绿微囊藻对枝角类及双壳类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5 葛绪广;凤眼莲凋落物和残体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晓;利用浮萍进行富营养化修复及控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杨洪芳;上海城区水体黑臭主要影响因子及治理案例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利斌;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模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9 唐洪玉;利用长刺(氵蚤)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林海芳;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对钱塘江流域水质的胁迫及治理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永杰;唐志坚;李世斌;;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2 马经安,李红清;浅谈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3 毛战坡;单保庆;彭文启;王洪军;;氮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滞留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4 李博之;鄱阳湖水体污染现状与水质预测、规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5 夏学惠,东野脉兴,周建民,田升平,张灼,彭彦华;滇池现代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及其对环境影响[J];沉积学报;2002年03期

6 孙惠民;何江;高兴东;吕昌伟;樊庆云;薛红喜;;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7 郭劲松,王海霞,龙腾锐;人工神经网络在水质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8 于瑞宏,李畅游,刘廷玺,许有鹏;乌梁素海湿地环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9 傅国斌,李克让;全球变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10 白军红,欧阳华,邓伟,周才平,王庆改;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振英;乌梁素海农田面源入湖量的核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伟;福建省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2 谷永新;莱芜市环卫作业集团化运营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6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46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