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

发布时间:2017-03-30 08:03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其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影响到新中国的人口论。这一重要经济学术团体,今日学界对之却了解甚少。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和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形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者群体,他们参加或组织的学术团体在各地广泛成立,为中国经济学社创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11月,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等人与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等共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其最初目的是为社员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1924年马寅初等人加入后,学社宗旨改变为:发展中国经济学术和改进中国现实经济。这一改变,适应了社会需要,导致了学社的长足的发展。 在马寅初、刘大钧的积极领导下,中国经济学社由北京市的一个小团体,向天津、上海、美国等地扩张,到1927年11月,学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在此之后,马寅初等人开始了大量吸收商界和政界社员,学社的组织与影响就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延伸。同时,学社开始了艰辛的基金筹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到30年代中期,学社拥有杭州房产一处,南京地皮14亩,基金20万左右。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学社的发展势头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学社继续在重庆聚集社员,坚持发展,但学社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不断贬值,社员的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重大分化,特别是马寅初被软禁后,学社发展进入后期,走向衰落,一直到1953年正式结束。 中国经济学社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集体学术活动就是举行年会,前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是社务会议。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召开,确立了进行社务会、学术讨论会、讲学会、各种宴会以及参观游览等多种活动。在1927年至1936年间,学社在杭州、青岛、广州等地举行了10次年会,每次年会都受到了经济学界、政府、工商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1938年至1943年学社总部西迁重庆后,还召开了三次有影响的年会。同时,中国经济学社还举办了多种学术事业,如:出版丛书,创办社刊,建立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等等,发表了被经济学界公认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刘大钧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次工业普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社骨干社员马寅初、刘大钧、卫挺生、何廉、唐庆增、顾翊群、潘序伦等人的经济思想,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关于经济哲学:主张“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既反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激),又批判保守的传统封建思想(不随),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等方面,主要是受英美的马歇尔、克拉克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而不是王亚南所说的主要受奥国派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证和统计方法。 在应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他们多在切磋和争论中相互影响。关于统制与放任:1932年10月,武育干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主张,社员多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前提下,由政府联合工商界上层统制全国经济。在统制经济理论流行时,顾翊群运用哈耶克理论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运用比较优势论批判了贸易保护主义,主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社 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 马寅初 刘大钧 法币政策 人口控制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92.6
【目录】:
  • 绪论11-16
  • 第一章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16-42
  •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前后学习经济学与商科专业的留学生群体的出现16-26
  • 一、学习“法政”的留日学生群体17-19
  • 二、经济学留欧生群体19-20
  • 三、程度高的经济学留美生群体20-26
  •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26-31
  • 一、经济学教育的发展26-28
  • 二、经济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28-29
  • 三、经济著作、期刊的出版发行29-31
  • 第三节 民国初年各种经济学术社团的出现31-36
  •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36-42
  • 一、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36-40
  • 二、中国经济学社发展方针的制定40-42
  • 第二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组织发展与基金筹募42-99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组织的演变42-85
  • 一、北京时期的组织演变42-49
  •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组织发展49-75
  • 三、重庆时期的组织演变75-79
  • 四、中国经济学社组织活动的结束79-82
  • 五、中国经济学社社员构成分析82-85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基金85-99
  • 一、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85-86
  •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和使用86-96
  • 三、中国经济学社基金的破产96-99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学术活动与举办的学术事业99-158
  • 第一节 举行年会99-132
  • 一、北京时期的三次年会99-100
  • 二、1927年第四届上海年会100-102
  • 三、1928—1931年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年会102-106
  • 四、1932—1935年杭州、青岛、长沙、广州年会106-116
  • 五、1936年上海年会的举行与1937年福州年会的筹备116-122
  • 六、重庆时期的三次年会122-132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举办的学术事业132-148
  • 一、出版书籍132-138
  • 二、创办刊物138-143
  • 三、举办的其他学术事业143-148
  • 第三节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148-158
  • 一、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及维持148-153
  • 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主要学术工作153-158
  • 第四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上):基本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158-187
  • 第一节 “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158-170
  • 一、反对马克思主义159-162
  • 二、批判传统经济思想162-166
  • 三、辩护资本主义166-170
  • 第二节 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170-180
  • 一、价值论170-173
  • 二、消费论173-174
  • 三、生产论174-176
  • 四、交易论176-177
  • 五、分配论177-180
  • 第三节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180-187
  • 一、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180-181
  • 二、注重经济实务研究181-183
  • 三、实证研究与统计方法183-187
  • 第五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下):应用理论与政策主张187-249
  • 第一节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论与自由放任论187-205
  • 一、中国经济学社与统制经济思潮的兴起187-191
  • 二、中国经济学社关于统制经济的主要思想191-199
  • 三、顾诩群、唐庆增的自由经济论199-205
  • 第二节 财政思想205-216
  • 一、财政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社关注的重点205-207
  • 二、卫挺生等人的“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论207-209
  • 三、姚庆三对凯恩斯财政学理论的传播209-211
  • 四、马寅初等人的战时财政论211-216
  • 第三节 货币金融思想216-236
  • 一、银价跌落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217-221
  • 二、银价爆涨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221-232
  • 三、抗战初期维持法币汇价的讨论232-236
  • 第四节 劳资协调论与人口控制论236-249
  • 一、劳资协调论236-243
  • 二、人口控制论243-249
  • 第六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影响249-289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249-261
  • 一、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249-255
  • 二、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术著作界的主力军255-259
  • 三、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259-261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261-278
  • 一、中国经济学社强烈的干政愿望261-262
  • 二、社员大量进入政府经济立法和决策机关担任要职262-268
  • 三、社员多次参加全国财经会议268-272
  • 四、社员的经济政策建议被国民党政府采纳的实例272-274
  • 五、学社提倡的经济思想对国民政府经济决策的间接影响274-278
  •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工商界的合作与互动278-284
  • 一、工商界对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者的重视278-281
  • 二、工商界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支持281-282
  • 三、经济学者成为工商界的代言人282-284
  • 四、经济学者为工商界的发展出谋划策284
  •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新中国人口思想的间接影响284-289
  • 附录一、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简历表289-403
  • 附录二、中国经济学社社员著述表403-481
  • 参考文献481-487
  •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487-488
  • 声明:488-489
  • 致谢:48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仲芳;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跃中;近代成都劝业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76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a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