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权力视角的制度变迁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6:12

  本文关键词:基于权力视角的制度变迁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看不见的手”协调着分工经济中的行为,制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关注。旧制度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反对制度“中性”的观点。他们发现制度不仅约束经济行为而且也会被个人或小团体改变并加以利用。约束经济行为意味着制度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改变并利用制度则意味着除了生产和消费决策,有意识地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变迁也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可惜的是,旧制度经济学家没有建立一套自洽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者发展了旧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凡勃伦传统,他们把制度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提出了制度的“工具职能”和“仪式职能”,并且关注了制度变迁的机制。但新制度主义者所研究的制度范畴是狭窄的——仅相当于现今制度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而且强调制度的变迁是意识形态领域演化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围绕制度的分配职能所展开的激烈的社会对抗。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Economics)将制度的范畴扩大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制度的实施机制,但对于制度的功能,他们则强调制度在减少行为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或者说制度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现存的制度总是相对有效率的。这一理论蕴涵与新近的实证研究结论明显不符,某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和动乱中,恰恰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无效率的制度。这就提醒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几个最为基本的问题:1)制度的本质功能是什么?2)制度是如何被选择和改变的?3)制度总是向着有效率的方向变迁吗? 新经济史学派(North)认为制度无效率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来选择制度的,但他们没有深入探讨围绕着制度选择而发生的剧烈冲突是如何得以解决的。到了演化经济学那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被习俗和观念的演化所代替,对于制度变迁机制的研究经过漫长的发展似乎又回到了凡勃伦时代,只是研究方法从朴素的思辨发展成严谨的博弈模型。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在生产关系的三个内容中,所有制是基础,分配是目的。而上层建筑又是为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服务的,因此,制度的根本功能在于分配。关于制度变迁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现存生产关系的制约,反映到代表先进生产力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便产生了变革现存生产关系的要求,这种要求必然导致两种上层建筑的冲突,当进步的意识形态战胜了落后的意识形态,旧的政治法律制度被新的政治法律制度所取代后,新型生产关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经济领域冲突上升到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然后又通过高层冲突解决低层冲突的过程。当然,出于描述社会形态变迁宏观图景的需要,马克思没有就各层次冲突的决定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只是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角度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作者认为,在相对不是很久远的历史时期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偏好的较量并非取决于孰是孰非,而是取决于孰强孰弱,所以,我们需要从权力博弈的视角来细化制度选择之争,而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或发展出一套关于权力博弈的理论。 激进制度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了权力的来源、作用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权力关系,但是没有就权力关系如何影响制度的选择及变迁做出说明,而且,激进制度主义也没有就权力概念提出可操作性的定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将权力的概念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然后从权力博弈的视角说明制度的选择和变迁过程。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如下内容: (1)梳理关于制度功能的各种观点,经过比较分析与理论演绎,论证制度的根本属性是利益分配机制; (2)综合前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激进制度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机制的观点,构建基于权力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3)以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为背景,建立基于权力博弈的制度变迁数理模型,分析各种制度变迁方式的权力组合特征,分析制度变迁的短期效率与非效率属性; (4)以数理模型为基础,模拟长期经济制度变迁路径,说明各种制度均衡路径的边界条件,制度变迁的长期效率与非效率属性,基于权力视角解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现象; (5)为了展示本文理论观点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概略模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的改革过程,预测可能的制度内生演化趋势,对今后的改革提出建议。 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复合的组织,组织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需要就相互权利和责任达成正式或非正式契约并付诸实施,这一过程就是交易。交易总是要面临着各种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制度就是对交易方行为策略集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定,这种规定一方面可以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得以进行;另一方面,制度限定了交易方的策略集合,从而限定了每一方可能实现的最大利益,因而具有分配的功能。社会主体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各种组织,但这种结合的直接目的却是自利的,因而制度的分配功能是更为根本的属性。社会主体认识到制度的分配功能,因而在选择建立何种制度时必然存在着目标冲突,每一方都希望借助制度使自身的利益得到稳定的保障。 关于制度选择的冲突要靠基于权力的博弈来解决。权力是交易方凭借所掌控的资源形成的对他人的影响力。这些资源包括仅依赖于个体的物理存在而存在的元资源,如个体的体力、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也包括在组织中凭借组织的制度而实际控制的资源,即衍生资源,如财富(产权)和组织资源。交易方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影响他人的效用来源(惩罚、奖励)和效用函数(影响他人观念)从而赢得他人对制度的认同。 最直接的冲突是选择何种经济制度,因为经济制度不仅决定了社会总产出,而且决定着总产出如何分配。利益集团可能使用经济权力,即威胁撤出合作来影响制度的选择;也可能使用法定政治权力,即利用政治制度赋予他们的权力来影响制度的选择;还可能使用事实政治权力,即利用实际掌控的资源组织集体行动来影响制度的选择。 关于经济制度的冲突可能会上升到关于政治制度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涉及(现行的)法定政治权力、事实政治权力的使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现行的)法定政治权力来源于现行的政治制度又对未来的政治制度产生影响;事实政治权力来源于当前的资源配置又对未来的政治制度选择产生影响。意识形态的演化既受利益集团政治权力的影响,又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知识和观念积累的结果。这种超越个体私利的知识积累是社会制度进步的根本动力。 以上关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无法在单一的数理模型中得到全面的演绎,所以本文选择了该框架的一部分,即经济制度的演化来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在对理论框架进行删减时,作者遵循了尽量包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原则。 经济制度是从资源投入到收益分配的映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参数是对投入资源的定价。对某一方投入资源的定价越高,经济制度对其就越有利。关于经济制度的分歧就是对资源定价的分歧。政治权力较大的一方提出变革经济制度的需求,政府决定是否顺应这一要求,但无论政府改革与否都会有利益受损方从政治上反对,都会有受益方从政治上支持。利益受损方还会以撤出合作生产进而减少政府收入相要挟。在每一次博弈中,经济制度的变与不变是各方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以及变革成本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每一方都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因而策略组合无法保证经济制度向着有效率的方向调整。 在选定的经济制度下,各方决定是否参与合作生产并由此形成各方的收益。这些收益是下一轮制度博弈中经济权力和事实政治权力的基础(影响事实政治权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利益集团解决“搭便车”问题的能力——集体意识),同时这些收益还是政治制度分配法定政治权力的身份依据。经济制度的变迁就是在财富分配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分配的逐期迭代中完成的。基于单期制度博弈模型的多期数值模拟表明,给定初始经济制度和资源分配,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整,经济制度总是能够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但该状态的式样会有所不同。如果相关各方没有足够开放的态度和合作的智慧,备选的制度调整方案就会很少,拟议中的制度调整幅度就会很大,而这又会引起既得利益方(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的经济反抗,政府出于税收的考虑宁可让极端的经济制度长期存在,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长期失衡和社会总产出的低效率;反之,如果社会能够找到经济制度微调的方案,一旦财富分配失衡,各种权力的微小变动就会促成经济制度的调整,经济制度就会在一个各方都能容忍的区间内小幅波动,社会总产出不会因为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而受到影响。 政治制度、集体意识、边际产出弹性等外生变量的改变会引起均衡的迁移。例如,当某个集团的边际产出弹性提高后,制度均衡将向着有利于它的方向迁移,但制度向着“按贡献分配”的方向迁移并不能保证经济系统的长期效率,因为在给定的制度下,“富者越富”的正反馈循环始终在发挥着作用。要保证经济系统的长期效率,需要及时根据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变化调整经济制度。 从权力博弈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同样可以发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但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与诺斯所说的不尽相同。相邻期次之间变量的顺次迭代决定了社会系统一旦进入某种状态,就只能依从这种状态所形成的权力关系内生地演化下去,形成路径依赖。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了鼓励要素的投入积极性,将起始的经济制度设定为向边际产出弹性较大的一方倾斜,这一措施开启了“富者越富”的正反馈循环,加之政治制度中某些依据财富占有量分配政治权力的机制,导致经济制度越来越向某些集团倾斜。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弱势集团将会由相对贫困化变为绝对贫困化,经济体制改革将不再具有帕累托改进的特点。绝对贫困化的集团将会借助事实政治权力把经济制度推向相反的一极。但是,由于此前社会财富分配已经严重失衡,反转后的经济制度并不能立即使得财富分配回到相对均衡的状态,贫困集团的集体行动将长期持续。重新设定政治制度参数后的模拟结果表明,当经济制度改革进入到某些集团即将绝对贫困化时,如果降低法定政治权力与财富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创造相对均衡的法定政治权力,则可保证不会出现极端倾斜的经济制度,进而避免集体行动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效率损失。 总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而非解决某个现实问题。作者希望汲取前人关于权力的属性、制度的功能、制度的变迁机制等方面深邃见解,构建一个基于权力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这种尝试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但作者希望用这种尝试来汇报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所取得的进步。
【关键词】:制度变迁 机制 权力 资源分配 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091.349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20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15-17
  • 1.2 研究方法17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的结构17-18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8-20
  • 第2章 文献研究与观点的形成20-46
  • 2.1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20-22
  • 2.2 从凡勃伦的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22-29
  • 2.3 康芒斯的旧制度主义理论29-32
  • 2.4 激进的制度主义32-38
  • 2.5 新制度经济学38-43
  • 2.6 演化经济学对制度研究的贡献43-46
  • 第3章 基于权力视角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46-65
  • 3.1 系统论视角下的组织与制度46-49
  • 3.2 制度的本质49-54
  • 3.3 权力与制度54-59
  • 3.4 制度的变迁59-65
  • 第4章 经济制度变迁的单期博弈模型65-82
  • 4.1 经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65-66
  • 4.2 基本假设和变量定义66-71
  • 4.3 经济制度选择博弈71-79
  • 4.4 经济制度变迁的短期效率特征79-82
  • 第5章 经济制度变迁的数值模拟82-109
  • 5.1 从单期制度博弈到制度变迁路径82-84
  • 5.2 数值模拟程序及结果表示方法84-90
  • 5.3 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类型及其效率90-99
  • 5.4 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99-102
  • 5.5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的模拟102-109
  • 结论109-112
  • 参考文献112-119
  • 附录:第5章 使用的数值模拟程序119-12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127-128
  • 后记和致谢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晓光;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上篇)[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佳木;;把脉财富分配新政[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6年08期

3 刘念;;央行干预、财富分配与汇率区间[J];经济师;2007年05期

4 席捷;;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年23期

5 马巧丽;朱晓蕾;张爱宁;;财政收入与居民工资对比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甘肃科技;2011年01期

6 李松龄;公平、效率与分配[J];河北学刊;2001年05期

7 杨淑鹏,周庆行,张骥;财富分配新视角: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型态对财富分配的均化效应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3年03期

8 丁志国;高敬一;苏治;李晓倩;;股权分置改革财富分配的公允性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9 代英姿;;关于我国建立遗产税制的几点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车春鹂;高汝熹;;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危害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unther Hellmann;;使西方安全:西方秩序的转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鲁桂华;;坐庄路径与财富分配:A股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咏梅;;日本的设施养老及对中国的启示(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阎小骏;;市场经济、财政困境与基层公民参与:以Q县模式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5 Rhee Sung Sup;;法治是否有益于流通?(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十年之发展”WTO圆桌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Hong Yung Lee;;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制度模式:一个比较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Masahiko Aoki;;Market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Pitman B.Potter;;选择性适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国际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9 王跃;林向进;徐三中;;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Modic Changes in Lumbar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Kenneth L.Sokoloff;;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s Of Economic Difference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航;财富分配的制度性缺陷[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孙立平;孙立平:如何规范收入和财富分配[N];经济观察报;2006年

3 记者 李云路 潘清 聂建江;民间捐助成为财富分配“调节器”[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郭宏超 孙健芳 申兴;后股权分置时代 财富分配游戏的新玩法[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孙立平;财富分配处于非规范状态[N];江苏经济报;2007年

6 余昭;投资机会正在影响财富分配[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秦毅;改变贫穷的命运不需要理由[N];中华建筑报;2010年

8 重庆社会科学院 杨勇;基尼系数与财富分配[N];重庆日报;2011年

9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财富分配重过财富增长[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张日;遗产税:到底该不该征[N];长春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dna Musunga;[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岳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吉林大学;2012年

3 K.H.U.D.Nandana Kumara(Kumara Uluwatta);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高等教育体系重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冯天丽;转型期私营企业的组织合法性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TOURE SAOUDATOU(杜雷);关于农村信贷对受益人群效果的评估:几内亚法兰那地区案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李昕;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和制度适应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杨剑;信息技术空间:权力、网络经济特征与财富分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8 布家荣;中国花卉产业链中的性别角色组成、性别主流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薛胜利;制度的根植与异化: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治波;不完全信贷市场下的教育投资与财富分配演进过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华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税收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李晓莉;我国企业资本社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韩海萌;中国金融深化问题的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5 高纳会;出租车拼座模式优化设计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孔涛;现金股利,投资者偏好及市场稳定性[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郭霄楠;医患交际语篇的动态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玮;机构投资者与股票收益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Zecarias Zemichael Woldu;[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凌;法庭辩论的会话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权力视角的制度变迁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82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2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