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解读
本文关键词:可持续消费: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解读
【摘要】: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贫困会导致环境恶化,要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可理解为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进一步肯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样,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关系问题,被摆在了世界面前。因此,代际公平问题是人类认识能力增强、认识视野扩展、生态和环境问题突出、对人类后代有了道德关怀之后,才出现的一个现代性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并且只有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才能保证可持续生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目的和终点,生产是基础和起点,消费对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可持续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消费者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实现与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并达到以发展促进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同时又以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可持续消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和必经之路。因此,可持续消费成为整个国家可持续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对于全球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可持续消费乃至由其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依赖于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只有每个家庭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符合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要求,才有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实现的基础。综观国内对于可持续消费的研究文献,几乎全部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迄今未看到从家庭这个社会的核心单元进行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可持续消费问题的观察、分析的视角是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以期通过客观、细致地了解、洞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为构建更合理的社会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微观认识基础。本文本文拟在研究国内外相关可持续消费与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者行为方面,对可持续消费的微观基础——消费者及家庭的消费意识及生活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微观角度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探寻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进而解读消费者行为背后的环境态度、环境意识以及这些东西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从而达到以下目的:既为上述理论框架提供有力的论据和证明,又以中国的消费状况为实例进行微观分析和论证,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寻求实现可持续消费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和路径。本研究对于揭示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基础,寻求有效的实现机制具有探索性的作用。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是可持续消费,而可持续消费的基础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资源环境自觉的消费意识以及这种自觉意识下的消费行为。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研究占有重要地位,操作程序规范、调查方式严格、通过样本反映总体,可以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高效迅速地、较为准确地概括、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并在不同现象之间建立普遍的、客观的、可观察、可验证的关系。但是标准化的量表、被动的行为测量,可能无法洞悉被调查者细腻、具体、超越表面和简单化的思想深处。微观视角下,可持续消费研究对象的互动性、过程性和行动导向性,决定了现象学研究方法较为适宜(Strauss Corbin,1990)。本文认为,研究可持续消费这一宏观议题,可以借鉴公认为是定性研究中最权威与最规范的研究方法(Ersley,1989)——扎根理论的研究思想,采用现象学方法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微观观察,直接从观察到的原始材料入手,进行质化的整理、归纳、概括、总结,进而梳理出理论材料、概念和命题,最终揭示其消费行为背后有关环境的消费意识。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选择6个样本进行经验观察,之所以选择6个,是因为质性研究的抽样重点,“样本一般都很少,甚至只有一个个案,但需要有深度的‘立意’抽样”(Patton,1990),因此,,质性研究样本选择原则,必须是能提供“多元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资料为标准,而非量化研究的抽样以“广度”为原则。从质性研究特别是扎根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样本的多少全凭研究者的判断,并不像量化研究一样为进行统计分析在样本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通常这一类型的研究认为,6名被访者是比较合理科学的样本数(Denzin and Lincolin,1998)。在样本选择中,本研究将年龄、文化程度与社会阶层作为选择被访者的因素。这种选择旨在使样本范围有较大的年龄跨度、文化程度跨度和社会阶层跨度,同时在性别上对称。在深度访谈访谈开始时,被访者均被告知,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的消费经验、消费观点和感受,同时考察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并明确地告诉被访者,该项研究所定义的消费包括了日常生活行为中的“吃、穿、住、行、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思想,本研究旨在从研究者的角度,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互对话中,实现资料收集及分析,强调将研究置于一个开放的时空环境,不但不像实验法一样相对封闭地控制外部变量,而且反对那种将有限的研究变量孤立抽取出来的研究模式,因而对深度访谈不作时间、空间限制。在营造出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后,被访者感到怡然自得,这样更利于访问者与其讨论关于环境和消费习惯的话题。采访提纲本研究采用广受学者认可的1989年Thompson文章中提供的范本程序,但不做严格限制,以获取生动、细致、深入的质化材料。通常我们用“您是否曾经考虑过您的消费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呢?”这类开放式问题来促使被访者打开话匣子,在不限定采访地点、不限采访时间的情况下,这是符合现象学采访要求的。一旦开始采访,我们非常鼓励被访者描述自身的实际经验(生活经验)与他们通常会采用的做法。对话是延展式的而非直线,在碰到可展开的话题时,我们不死守提纲思路,会做更多的引导,从一个问题引入到另一个新问题中去,但会保持在研究的目的所涉及的范围内。本研究注重的是话题的深度,在跟进性问题的研究中,可以从被访者的表达里发现某些信号,这些构成了本研究之后可能的研究议题。深度访谈时均征求过被访者的意愿,对于不愿过多透露个人信息的被访者采用化名和较为简短的背景资料介绍,详细的个人资料和采访记录受到了加密保护。访谈后我们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纳,在将采访录音进行文字转录后,首先将个体现象向总体现象做归纳总结,把各个样本中的相似信息予以整合,进而区分所有信息中的共性和个性部分的内容。 深度访谈所得的访谈资料从微观、个体的角度通过互动式的讨论描述了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些主要行为方式,可以通过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观察到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了解到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并从消费者的行为与感受中挖掘出背后的消费意识。本研究经由消费者从各自的角度描述他们在产品选择与购买,产品使用与处置以及行、游等日常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经验与作法中,了解、判断他们的消费行为背后的环境保护意义上的“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研究发现,在消费者产品选择过程中,有的消费者,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意识”,能自觉地将环境因素融入购买决策因素中;在产品使用和处置方面的,大多数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和处置行为上,具有自觉程度不同的环境“话语意识”。研究揭示,实现可持续消费需要这样三个条件:一是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能否让消费者个体感受到功效意义上的利益,二是各类社会群体的生活价值取向中环境友好是否成为主要的价值理念,三是社会习俗中有无环境保护内容的生长因子。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 消费行为 实践意识 话语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14.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3
- 1.前言13-17
- 2.文献综述17-29
- 2.1 有关可持续消费的文献综述17-24
- 2.2 关于可持续消费与消费行为的研究文献24-29
- 3.研究设计29-34
- 3.1 研究方法29-30
- 3.2 研究操作30-34
- 4.访谈信息及其解读34-47
- 4.1 选择、购买产品的行为所体现的消费意识34-39
- 4.2 产品使用、处置过程中体现的消费意识39-42
- 4.3 出行与旅游方面体现的消费意识42-47
- 5.启示意义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7-56
- 5.1 启示意义47-54
- 5.1.1 可持续消费社会规范的传播48-51
- 5.1.2 消费者可持续思维的引导51-54
-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4-56
- 参考文献56-61
- 附录:采访提纲61-64
- 后记64-65
- 致谢65-6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晗;钟正强;;网络团购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探析[J];商业时代;2011年22期
2 周景彤;;中国:坚持扩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并举[J];国际金融;2011年06期
3 赵树梅;;消费者行为视角下的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1年21期
4 廖海蓉;;虚假药品广告对中老年人消费行为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5 陈家成;黄庭翊;战玉冰;;网站设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6 蒲素;黄铃岚;;认知能力与情绪能力对消费者行为共同作用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7 张永锋;;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分析及营销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8 江海鑫;;有限理性视角下消费者抢购食盐行为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16期
9 陈翠;宋思根;;植入式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评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你是小气鬼还是败家子?[J];成功营销;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英;许亚志;;对汽车产品的可持续消费研究述评[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金晓哲;柴彦威;;欧美消费者行为的地理学研究进展[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王茂军;柴彦威;;日本1970年代以来消费者行为的地理学研究进展[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刘晶茹;王如松;;可持续消费研究的内容及方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黄锡生;林北水;;可持续消费制度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刘晶茹;王如松;;可持续消费的生态学研究进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7 晏国祥;方征;;论消费者行为研究范式的转向[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兰卓;吴丽涵;;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消费模式的转变[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10 杨家栋;;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钟茂初 谢峰;可持续消费与节约型社会[N];天津日报;2005年
2 汪金友;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N];宁波日报;2009年
3 汪金友;浅说“可持续消费”[N];湖北日报;2009年
4 白树友 记者 徐文智;西安严打七种欺诈旅游消费者行为[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5 康韧 龚建国 曾勇 井瑞田;倡导可持续消费[N];中国环境报;2003年
6 编译 阿雷;探究消费者行为背后的秘密[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龚建国 林旭 李林;可持续消费与新经济革命[N];中国环境报;2004年
8 卢嘉瑞;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3年
9 孙秀艳;“可持续消费”很明智[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消费者购物也要“可持续”[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银秀;中草药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王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马岩;林产品可持续消费及其调控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4 毕继东;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徐瑞蓉;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郭红玲;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叶乃沂;消费者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许之所;中国高等教育消费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壹;可持续消费: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解读[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朱金宇;口碑营销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拖晓芳;基于我国信用卡市场需求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刘海燕;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牌文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田晓华;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李春芳;基于顾客认知导向的品牌延伸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7 陆明柱;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信用卡定价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玲;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我国商业银行零售客户营销战略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9 陈晓洁;环境知觉型消费者行为与生态营销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10 王跃伟;观光农业园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探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7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8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