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5:17
本文关键词: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生态补偿 区域冲突 区域外部性 主体功能区
【摘要】: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我们主要从“人”与“地”两个方面来做事情。首先,是限制、约束、引导和鼓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其次,通过工程、技术或经济等手段,强化资源环境建设,增强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也是在“人”和“地”这两个方面做事情,并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且越发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因此,在“人-地关系”的研究视角下,我们理应关注生态补偿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提出区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 “主体功能区划”是地理学参与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并成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本文所有关于区域生态补偿问题的讨论都是由“主体功能区划”引起的,但是最初只是注意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区域矛盾,而且高度集中在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等问题上面,认为必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保障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显然,区域生态补偿不仅仅只是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本身就客观存在,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人地关系)、涉及各类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 区域生态补偿就是要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的“人地关系”中看到“区域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区域与区域的和谐(区域协调),而本文就是探讨其“区域视角”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 全文的内容安排,除序言和结语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意在通过对生态补偿实践的系统梳理,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首先,对生态补偿的概念、涵义、认知脉络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对生态补偿的本质的理解。其次,对各类实践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指出生态补偿存在着“区域”困境,即实践上的难点与障碍,以及基础理论的匮乏,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存在对区域生态补偿的大量现实需求。最后,对区域生态补偿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着重于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探讨。这一部分是按照区域研究、区域冲突和区域外部性的思辨逻辑展开,分章进行阐述的,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外部性”。存在着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和客观的区域利益,使得我们可以用“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待(行政-经济)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自然环境区域系统和经济区域系统存在着“冲突”,即本文提出的“分割”、“嵌套”和“地下与地上的矛盾”等三种形式,这种空间冲突会导致经济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同时由于区域外部作用,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区域外部性,则是借鉴经济学的“外部性范式”,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对区域外部作用及其利益失衡的理论化表达,是本文的一个理论贡献。区域外部性对于经济学、地理学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多个方面指导着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着重于对实践问题的探讨,重点关注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任何的生态补偿政策都是“嵌入”于具体的区域制度当中,因此本文对我国的区域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区域生态补偿的难点问题及其应对思路展开探讨。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但是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区域划分和分工等追求发展效率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与区域的矛盾,但区域外部性问题是其始料不及的。区域生态补偿是解决区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思路,但是显然,生态补偿并不能为主体功能区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从前述的基础理论出发,根据“补偿”的思路,形成一个包括财政、产业、投资、土地、环境和人口等多个工具在内的补偿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补偿的体制机制,是本文的一个总体构想。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是经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研究方法的综合,关注于“区域视角”下的理论创新,形成对区域生态补偿的科学认识,并对当前紧迫的实践问题展开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非常明显的。
【关键词】:区域生态补偿 区域冲突 区域外部性 主体功能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1.5;F20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6
- 序言: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补偿16-22
- 1. 从“补偿”到“区域生态补偿”22-52
- 1.0 补偿与生态补偿22-23
- 1.1 生态补偿的涵义23-34
- 1.1.1 生态补偿的概念23-24
- 1.1.2 生态补偿的认知脉络24-29
- 1.1.3 生态补偿的类型29-32
- 1.1.4 生态补偿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32-34
- 1.2 实践中的生态补偿:领域、形式与主要内容34-45
- 1.2.1 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34-35
- 1.2.2 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35-45
- 1.3 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困境45-50
- 1.3.1 流域上的“区域”困境45-48
- 1.3.2 “区域”理论的不足48
- 1.3.3 大量的现实问题48-49
- 1.3.4 “区域”的形式、结构在不断发展49-50
- 1.4 区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50-52
- 2.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区域研究52-79
- 2.1 对区域的解释52-53
- 2.2 生态补偿的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视角53-61
- 2.2.1 什么是尺度53-55
- 2.2.2 尺度对于生态补偿的重要性55-60
- 2.2.3 “区域”问题60-61
- 2.3 从“差异区”到“功能区”:地理学区域观的演化61-65
- 2.3.1 地理学的区划传统61-62
- 2.3.2 我国区划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差异区”向“功能区”的过渡62-63
- 2.3.3 功能区与区域外部作用63-64
- 2.3.4 区域外部性要求区域生态补偿64-65
- 2.4 从“微观主体”到“区域”:经济学的视角65-67
- 2.4.1 经济学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一般角度65-66
- 2.4.2 产业的地理(空间)集中(集聚)66-67
- 2.4.3 从个体外部性到区域外部性67
- 2.5 区域产权与区域利益:从产权的视角来审视区域67-77
- 2.5.1 产权的内涵68-70
- 2.5.2 区域产权70-74
- 2.5.3 区域利益:产权范式下的区域研究74-77
- 2.6 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77-78
- 2.6.1 利益主体77
- 2.6.2 行为主体77-78
- 2.7 一个区域模型78-79
- 3. 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的“冲突”79-121
- 3.1 自然环境系统:地带性特征与整体性79-90
- 3.1.1 空间分布的地带性特征79-84
- 3.1.2 非地带性因素84
- 3.1.3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84-86
- 3.1.4 系统的整体性86-90
- 3.2 行政经济区域系统:边界与网络性化结构90-97
- 3.2.1 真实的经济区域90-91
- 3.2.2 空间:清晰的边界91-93
- 3.2.3 格局:网络化的结构93-94
- 3.2.4 主体:政府的作用94-97
- 3.3 空间冲突:区域产权分割97-106
- 3.3.1 区域产权的形成98-101
- 3.3.2 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101-102
- 3.3.3 利益驱动下的区域决策——公地悲剧102-106
- 3.4 空间冲突:生态系统嵌套106-113
- 3.4.1 内部格局——景观生态模式106-108
- 3.4.2 人地关系矛盾——格局的动态108-112
- 3.4.3 人地关系的传导——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112-113
- 3.5 空间冲突: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矿物资源的矛盾113-118
- 3.5.1 资源开发的现实冲动114-115
- 3.5.2 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下的区域决策115-116
- 3.5.3 又一种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116
- 3.5.4 区域的发展权利116-118
- 3.6 空间冲突的区域效应118-121
- 3.6.1 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118-119
- 3.6.2 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有资源”119-120
- 3.6.3 区域之间的利益失衡120-121
- 4. 区域外部作用、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121-160
- 4.1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121-132
- 4.1.1 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121-126
- 4.1.2 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126-128
- 4.1.3 区域之间的发展关联128-131
- 4.1.4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学意义131-132
- 4.2 经济学的外部性研究132-138
- 4.2.1 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133-134
- 4.2.2 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134-136
- 4.2.3 政府行为外部性136-137
- 4.2.4 外部性的矫正——市场、产权与政府137
- 4.2.5 缺少对“空间”问题的关注137-138
- 4.3 区域外部性问题:一个理论框架138-146
- 4.3.1 经济学的能力不足与地理学的手段不足139-141
- 4.3.2 区域外部性研究的地理学意义141-142
- 4.3.3 区域外部性的主要形式142-144
- 4.3.4 区域外部性的格局144-145
- 4.3.5 区域外部性的现实效应145-146
- 4.4 基于区域外部性理论的区域生态补偿146-160
- 4.4.1 经济学视角的外部性规制——生态补偿的“工具箱”146-148
- 4.4.2 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148-151
- 4.4.3 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的工具选择151-154
- 4.4.4 区域外部性与区域政策154-155
- 4.4.5 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155-160
- 5. 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区域制度问题160-180
- 5.1 我国区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160-161
- 5.1.1 发达的地方政权传承与我国地方经济的历史延续160-161
- 5.1.2 地方政权体制与地方经济成长161
- 5.1.3 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突破161
- 5.2 地方政府与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161-163
- 5.2.1 我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对制度条件的解释161-162
- 5.2.2 强势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型”政府162-163
- 5.2.3 “行政经济区域”间的激烈竞争163
- 5.3 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竞争163-172
- 5.3.1 我国的区域制度必然产生区域竞争163-164
- 5.3.2 区域竞争的积极意义164-167
- 5.3.3 区域竞争的消极影响167-172
- 5.4 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172-176
- 5.4.1 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172-173
- 5.4.2 区域差距凸显下的区域生态补偿重要性173-174
- 5.4.3 区域之间不均衡发展的机理分析174-176
- 5.5 协调区域关系是生态补偿的焦点与重要功能176-180
- 5.5.1 区域经济发展难以克服的一个历史性局限176-177
- 5.5.2 生态补偿可以成为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种手段177
- 5.5.3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遇到的区域制度障碍177-180
- 6. 基于我国区域制度的区域生态补偿难点180-211
- 6.1 责任机制:多重利益主体及其复杂关系180-186
- 6.1.1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的原则180-181
- 6.1.2 生态补偿责任的法律关系原则181-182
- 6.1.3 基于区域制度的区域生态补偿主体关系182-186
- 6.2 补偿标准:难以实现的生态效益货币价值186-194
- 6.2.1 价值评估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其缺陷186-189
- 6.2.2 实践中的难点与困境189-193
- 6.2.3 破解困境的几点思路193-194
- 6.3 补偿方式:过度依赖于政府体制194-202
- 6.3.1 补偿资金的来源195
- 6.3.2 政府体制的利与弊195-198
- 6.3.3 亟需补偿方式的探索198-202
- 6.4 补偿机制:法律的不完善与制度上的缺失202-211
- 6.4.1 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203-204
- 6.4.2 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缺乏204-206
- 6.4.3 政府支付制度的缺陷206-207
- 6.4.4 管理体制与生态补偿职能的冲突207-211
- 7. 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11-249
- 7.1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211-220
- 7.1.1 形成背景211-215
- 7.1.2 出台经过215-216
- 7.1.3 核心内容216-220
- 7.2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生态补偿机制220-231
- 7.2.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220-224
- 7.2.2 主体功能区中的生态功能区224
- 7.2.3 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失衡224-229
- 7.2.4 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29-231
- 7.3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难点与障碍231-234
- 7.3.1 “功能区”的科学认识不完善231-232
- 7.3.2 法规缺失或滞后232-233
- 7.3.3 主体功能区仍不同于“政策区”233-234
- 7.4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思路与对策234-242
- 7.4.1 “区域补偿”与“区域生态补偿”234-235
- 7.4.2 基本思路235-239
- 7.4.3 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探讨:能否解决全部问题239
- 7.4.4 对生态经济援助的探讨:最有效的补偿途径239-240
- 7.4.5 对人口迁移的探讨:“生态鸿沟”下的现实选择240-242
- 7.5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政府操作层面的建议242-249
- 7.5.1 加强政府补偿能力建设242-244
- 7.5.2 继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44-246
- 7.5.3 搭建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平台246-248
- 7.5.4 形成固定的长效补偿机制248-249
- 结语249-253
- 参考文献253-261
- 附录261-269
- 附录1:论文的研究框架261
- 附录2:对森林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的评估261-264
- 附录3:我国典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区域生态补偿措施264-267
- 附录4: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267-269
- 后记269-27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7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远如;刘志杰;;生态补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区域分工视角[J];学术研究;2010年12期
2 曹叶军;李笑春;刘天明;;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清江;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董晓菲;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玲;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郑水丽;基于国际经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郭晓蕾;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庄庆太;矿山露天开采工程竣工环境验收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易惠明;我国农村征地生态补偿机制探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颖;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静;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补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8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8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