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模型 灰色数列模型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地球文明,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数列模型GM(1,1)对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发现四川省经济发展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且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为此,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四川经济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应用生态文明理念改造和变革区域经济系统,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增强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贵州省纪委;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模型 灰色数列模型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和重点问题研究”(10&ZD024)、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12XKS030)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SLQ2012C-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61.5
【正文快照】: 为了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遭遇的困境,我国对全世界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要求全社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赵先贵;韦良焕;马彩虹;王婧;;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3 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郭文;孙涛;高明美;;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生态安全及其预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4期
6 李秀央,李振洪,蔡雪霞;用EXCEL实现灰色数列模型GM(1,1)的预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0年04期
7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程国栋;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8 游克斌;鲁克文;任治俊;;2012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及前景展望[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9 王彬彬;;论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谢光前,王杏玲;生态文明刍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3 严明;廖铁军;;基于Excel的灰色预测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4 于法展;李保杰;张艳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5 马璇;宗跃光;刘志强;;从GDP和生态足迹关联角度研究生态足迹结构——以福建长汀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6 曹蕾;;江苏省环境适宜的耕地规模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7 唐素然;;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8 陈志超;王宇;周玉秀;;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9 罗汉红;李碧方;陈飞鹏;暨淑仪;;澳门1977~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10 贾俊松;詹健;郑博福;;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甲积峪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徐丽丽;陈晓静;黄龙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预测[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文祯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刘海霞;;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初论[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爱年;;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乔琳;时光;;生态文明下生产者环境责任的完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8 关景灵;;构建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玲;;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10 周成友;;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现实途径[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波;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毕思勇;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军丽;面向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晓冬;ARIMA模型与GM组合模型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研究[D];潍坊医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靓;;基于村级生态足迹分析的村落生态安全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徐中民,程国栋;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需求预测[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4 陈丽萍;杨忠直;;中国生态赤字核算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郭跃;程晓昀;朱芳;姜瑞华;;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6 李晖;范宇;李志英;易娜;刘大邦;杨树华;;基于生态足迹的香格里拉县生态安全趋势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7 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2期
8 臧淑英,倪宏伟,李艳红;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9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10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巴曙松 华中炜;[N];经济日报;2012年
2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孙学工;[N];经济日报;2012年
3 记者 牛娟娟;[N];金融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素清;;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1期
2 雷丹;;浅论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3 肖华茂;彭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13期
4 任启平;于政红;;区域经济系统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思齐;崔金星;;谈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消费者责任[J];商业时代;2011年19期
6 陈栋生;关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0年07期
7 姜亦华;唐敦挚;;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8 吕红雁;;正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J];传承;2010年36期
9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10 闭薇娜;谭志雄;;论资源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金星;;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消费者责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桥顺;党红;张智光;;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干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哈密地区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十年进展概要[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郑时;郑文;金霞;;区域经济系统的模糊集成监控方法及仿真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姜春云;;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在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郑时;郑文;金霞;;基于模糊自适应神经推理的区域经济瓶颈诊断系统[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丁超;;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五次产业分类法探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杨慎;原道谋;张佐友;;关于由中国生产力学会倡导创立生产力科学大部类的建议[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9 贺澎;宿庚;刘红;;循环经济与绿色GDP[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孔祥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现代意义[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陕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论文选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韩丽平;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25日在哈尔滨召开[N];黑龙江日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风险社会中的财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启智;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研究生 胡玫;从灾难经济学的角度思考[N];山西日报;2009年
6 李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廖曰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廖福霖;发展生态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N];福建日报;2006年
9 上海财经大学 薛宇峰;当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八大流派[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杨圣明;关于消费的几个理论判断[N];西安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碧玉;流域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戴秀丽;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群艳;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5 胡永平;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德安;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郑冬晓;胡锦涛经济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坤;生态文明视域下现代生产力的生态化转型[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宇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产方式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毓梅;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宝友;基于生态经济学模型的小水电代燃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罗汉;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冯士森;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徐英华;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思想对中国影响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冯捷;姜春云生态思想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敬;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适度消费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栋;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3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3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