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工程创新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1:15
本文关键词:茅以升工程创新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茅以升 工程创新动力 工程创新思维 工程创新方式 工程创新主体
【摘要】:茅以升(1896-1989),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和工程教育家。其卓越的工程创新思想为中国桥梁建设、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茅以升的工程创新思想着重体现在工程创新动力、工程创新思维、工程创新方式——系统集成、工程创新主体——工程人才四个方面。 爱国思想和社会需要是茅以升工程创新的强大动力。爱国热情激发茅以升工程创新精神;社会需要促使茅以升的工程知识与工程实践“知行合一”,奠定了他的工程创新基础,促发工程创新能力。 工程创新思维是茅以升工程自主创新的核心。茅以升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程问题,在对立中求统一,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障碍。由于工程活动的系统性和继承性,茅以升强调利用整体思维方式,在处理好工程的整体和部分、工程的本身和各外部因素、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进行工程创新。茅以升善于将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运用艺术思维开发工程师的创造力,追求工程“美”;并通过逻辑思维将艺术性表现到工程实物中,建造出“质”与“美”相统一的工程。 茅以升的工程创新方式是工程集成创新。他的工程系统集成创新思想充分体现在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中。他强调提高素集成能力,加强知识综合运用,创造性的选择、集成各种技术要素和经济、社会、文化等非技术要素。在工程理念创新的指导下,进行了技术、施工方式、质量管理、文化等多要素的集成创新。对于各要素集成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茅以升提出了材料与结构、新技术与现有设备、新技术与国家资源及工业水平要相结合的卓越见解。 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工程创新的关键。茅以升提出工程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五个素质。他坚持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教育改革办法:工程人才知识结构要跨学科整合;应该开展“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他倡导在工程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茅以升 工程创新动力 工程创新思维 工程创新方式 工程创新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92.7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导论9-19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9-11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选题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1-14
- 一、工程创新思想研究综述11-12
- 二、茅以升的相关论文与专著综述12-14
- 第三节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4-19
- 一、研究框架14-17
- 二、研究方法17
- 三、创新点17-19
- 第二章 工程创新内涵19-23
- 第一节 工程创新特点19-21
- 一、工程创新是工程的本质19
- 二、工程创新是"全要素""全过程"的活动19-20
- 三、工程创新是一种系统集成创新20-21
- 第二节 工程创新与技术创新21-23
- 第三章 工程创新动力23-31
- 第一节 爱国热情激发创新精神23-26
- 第二节 工程知识奠定创新基础26-28
- 第三节 工程实践促发创新能力28-29
- 第四节 小结29-31
- 第四章 工程创新思维31-38
- 第一节 辩证思维方式31-33
- 第二节 整体思维方式33-35
- 第三节 逻辑与艺术结合的思维方式35-37
- 第四节 小结37-38
- 第五章 工程创新方式38-51
- 第一节 技术集成创新38-42
- 一、钱塘江造桥的难度39-40
- 二、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工程核心难点,带动技术系统集成40-42
- 第二节 系统集成创新42-48
- 一、"真、善、美"的工程理念创新43-45
- 二、"工程项目和人才培养同时并举"的机制创新45-46
- 三、"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式创新46
- 四、"水陆兼顾"的风险控制创新46-47
- 五、"以人为本"的工程文化创新47-48
- 第三节 集成的陷阱与壁垒48-50
- 一、材料组成结构要统一内容与形式48-49
- 二、新技术要和现有设备充分结合49
- 三、新技术要结合国家的资源状况和工业水平49-50
- 第四节 小结50-51
- 第六章 工程创新主体51-63
- 第一节 工程创新人才素质51-58
- 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52-53
- 二、边习边学,边学边习53-54
- 三、广博中求专精54-56
- 四、互切互磋,精诚合作56-57
- 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57-58
- 第二节 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58-61
- 一、工程人才知识结构的跨学科整合59
- 二、工程人才"习而学"的教育创新59-61
- 三、启发式教学的运用61
- 第三节 小结61-6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3-66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63-65
- 第二节 本文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65-66
- 一、局限性65
- 二、研究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72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目录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伯聪;;关于工程和工程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2 陶家柳;茅以升的档案观[J];档案学研究;2000年04期
3 戴汝为;;基于综合集成法的工程创新[J];工程研究-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1期
4 李伯聪;;工程创新:创新空间中的选择与建构[J];工程研究-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1期
5 马强;;工程创新群体中的沟通问题分析[J];工程研究-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1期
6 何继善;王进;喻珍;;工程和谐与工程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12期
7 段新明;;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郝萍;;科学创新与艺术的和谐之美[J];河南科技;2006年07期
9 侯莲梅;王伯鲁;;茅以升创造性思维方法探析——以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1期
10 李伯聪;;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J];科学中国人;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945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4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