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两化融合及其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06 19:51

  本文关键词:两化融合及其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大学》 2012年

两化融合及其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邓琼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作为处于转轨期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仍面临着工业化中后期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同时信息化浪潮逐步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提出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将是破解当前工业化困局的关键。那么究竟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内涵是什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者分别对两化融合有怎样的影响?如何度量我国区域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水平如何影响经济发展?融合水平与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随着科技的革新、产业的升级、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出现的,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基础,是二者相互作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产物。其内涵从狭义上说就是工业信息化,是传统工业行业与信息产业互相作用、彼此促进发展的过程;而广义上则是工业化的社会进程与信息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过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实现两化融合的两条重要路径,也是切入点。 (2)结合综合指标法和协调发展系数法来测算两化融合水平,不仅可以评价两化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情况,还可以描述工业化与信息化彼此的协调发展程度。本文采用该方法测算出我国28个省市在2001—2010年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融合系数、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融合系数,发现二者变化趋势迥异,一个呈现上升趋势,另一个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测算两化融合协调发展系数,发现我国整体两化融合水平在此期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两化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两化融合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子—技术进步指数进行回归分析,显示两化融合对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就证实了两化融合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22.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2 张厚明;;我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12年08期

3 黄永兴;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量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姜奇平;;如何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J];互联网周刊;2008年01期

5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6 左美云;;企业信息化的五大热点[J];决策与信息;2003年11期

7 徐长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31期

8 彭鹏,朱翔,周国华,韦晓辉;湖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9 辜胜阻;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界;2001年03期

10 乌家培;;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2 蒋晓岚;唐岭;孔令刚;;安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问题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汪艳;马如韬;;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4 王雷;高长春;;集群区域MNE技术外溢的途径及约束条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黄海南,府亚军,张斌;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田梦飞;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胡翊竑,王合绪;FDI方式结构演变新趋势与我国经济增长[J];长白学刊;2001年05期

8 徐炳胜;;承德市服务业发展的分析与判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2期

9 李成刚;严志辉;孙旭东;;不同来源FDI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地区与行业层面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郑文娟;孙擎;邓泽银;;湖南省FDI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俊富;;北京市建设低碳经济研究[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袁涛;张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孙宁华;黄玉梅;陈芳芳;;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动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尹继东;黄小勇;;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群慧;;第十二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6 金兆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思考与对策[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7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尹卫东;;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及应用研究[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杜振华;;“两化”融合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太平;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谢廷宇;全球生产网络下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8 丘国强;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宏观经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鑫;中国林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心;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5 谢阿敏;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国瑜;FDI对苏粤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陈龙;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莹;东道国创新能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程骞;FDI对山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啸,杨明洪;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的现实选择[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2 沈坤荣;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与经济稳定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0期

3 赵晋平;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分析与展望[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4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5 姜爱林;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与中国信息化[J];杭州科技;2002年05期

6 朱翔,彭鹏;湖南省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1998年04期

7 彭鹏,朱翔,周国华,韦晓辉;湖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8 陈东琪,秦海;中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国际化分析[J];经济研究;1997年07期

9 牛南洁;中国利用外资的经济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5期

10 戴兆斌;南通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与理论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德恩,徐小飞;关于科技进步的新思考[J];预测;2001年02期

2 王莉,周方;投入与产出结构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3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4 刘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下降之谜[J];财贸经济;2006年04期

5 刘秉镰;刘勇;;区域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战明华;史晋川;;不同增长路径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其含义——以浙江省为例的比较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7期

7 周建鹏;赵细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J];新经济杂志;2006年05期

8 李郇;徐现祥;;技术进步水平与城市学习[J];经济地理;2006年04期

9 王艳丽;刘传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52~2002[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吴三忙;;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杨杰;宋马林;;适度规模经营能否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4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5 米健;罗其友;;城郊型马铃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差异[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6 洪银兴;;全要素生产率和集约增长[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7 范金;严斌剑;梁洁;;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2)——浙江省若干县(市)经济科技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蔡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N];中国人口报;2011年

4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晓蕾;[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勇;[N];光明日报;2010年

6 胡鞍钢 郑京海;[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7 记者 周维辉;[N];六盘水日报;2011年

8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公务员局局长 肖瑶伦;[N];乐山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代林 刘若辰 实习记者 李梦媛;[N];四川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周立生;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纪明辉;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宝;中国信托公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淼;环境管制下北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许小雨;长三角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6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曾菊;泛珠三角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段晓庆;广东省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两化融合及其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240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